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新闻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动态
  读者服务
  共享工程
  特色馆藏
  绿色瓷城
首页 >> 成人新书推荐
承经典国粹,扬华夏文化(一)
发布日期:2023-7-29 16:35:44 浏览次数:151 字号:[ ]

 

五色油彩绘出多变脸谱

彰显善恶忠奸

婀娜身段秀出动人姿态

演绎世间悲喜

戏曲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一直都在历史长河中耀耀生辉

 

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但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极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戏曲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从多个层次和侧面映照出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

中国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起源于原始歌舞。其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表演艺术等综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特性。

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戏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如:傩戏、社火、秧歌。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形成阶段

隋唐时期是比较包容的历史时期,文化上胡汉再次大交融,戏曲的发展传承了胡文化和汉文化混杂不分的特点。

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极其繁荣,经济比较发达,这就给戏曲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教坊梨园的正式形成,提高了戏剧人的专业能力。唐诗的繁荣发展也给戏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乐舞的发展,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的表演和唱腔的基础。

这就使戏剧化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参军戏经过百年间发展与融合,走向了成熟。这标志着中国戏曲基本形成。

发展阶段

南宋时期出现了杂剧,并建立起了“生、旦、净、末、丑、外、贴”七种角色的行当体制。在金代通过对宋杂剧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金院本,这时戏曲表演走出了“瓦舍勾栏”,走进了亭榭式的戏台。

成熟阶段

由于元代对科举不是很重视,甚至多次暂停科举考试,许多文人科举无望,这一时期的文化还是比较包容和开放的,为了生存转身投入瓦舍行院,促进了杂剧繁荣兴盛。杂剧经过发展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剧种。

创造了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还涌现出来许多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如《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大报仇》等。

后续发展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继元杂剧后的又一个高峰。此时期的代表作有《浣纱记》《鸣凤记》《红梅记》《红梨记》《牡丹亭》等。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也在该时期正式形成并走向成熟,国粹京剧则形成于清道光年间。

从辛亥革命到新国成立,这一时期,一批戏曲艺术家进行戏曲艺术改良活动,逐步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如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邓粗姑》,程砚秋等人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政策支持下,戏曲界百花齐放,涌现了一批批优秀剧目,如京剧《白毛女》、评剧《秦香莲》、豫剧《朝阳沟》等。

推荐有声资源

/ 《中华戏曲荟萃》 /

中华戏曲经过800多年的培育、革新和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在全国共有300多个地方剧种,各类古今剧目更是数以万计。

《中华戏曲荟萃》重点介绍了京剧、越剧、评剧、豫剧、黄梅戏等几十个地方剧种的优秀剧目和著名演员的代表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袁雪芳、新凤霞、常香玉、严凤英等几代艺术大师光辉的舞台形象。

对一些长期以来盛演不衰的经典名剧如《赵氏孤儿》、《窦娥冤》、《桃花扇》、《西厢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等则更是重点介绍,无一遗漏。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中国而言,戏曲是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醴陵市图书馆 Powered By LLMZD
建议 IE6,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