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是流行于中国境内的大剧种 (如京剧) 和各种地方戏 (如评剧、湘剧、花鼓戏等) 的统称。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壹
京剧
京剧是我国国剧。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其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二簧旋律平稳,节奏舒缓,唱腔浑厚凝重;西皮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明快流畅。
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使用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弦子、笛子、唢呐等,而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现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内部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旦行就有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之分。
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程长庚、谭鑫培等。
著名剧目:《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空城计》《定军山》等。
贰
越剧
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布景是写意、写实和虚实三种。伴奏乐器使用的是二胡和鼓板、三弦等。越剧唱腔的特点是婉转和抒情,角色方面主要分为小生、小旦、老生、小丑四类。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名家:袁雪芬、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等。
著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穆桂英挂帅》《白蛇传》《狸猫换太子》等。
叁
黄梅戏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黄梅戏《天仙配》
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
著名剧目:《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等。
肆
评剧
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评剧的伴奏乐器,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评剧《杜十娘》
评剧名家: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
著名剧目:《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伍
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在唱腔方面极具感染,铿锵有力。角色主要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
豫剧《窦娥冤》
豫剧名家:吴素真、张宝英、王清芬、虎美玲等。
著名剧目:《香魂女》《程婴救孤》《朝阳沟》《窦娥冤》。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对中国而言,戏曲是中国的文化名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