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新闻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动态
  读者服务
  共享工程
  特色馆藏
  绿色瓷城
首页 >> 醴图讲座
渌江书院
发布日期:2013-3-21 20:07:30 浏览次数:1585 字号:[ ]

 

 醴陵建书院始于宋淳熙二年(1175),本邑贡生黎贵臣在城南郊讲学处建昭文书院。后朱熹聘黎贵臣为长沙岳麓书院讲书执事。明清两代醴陵有多所书院。  
    渌江书院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位于城东学宫故址(今一中校园内)。道光九年(1829),迁建于风景秀丽的靖兴山腰,三面坏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洗心泉,清沏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书院。书院左侧有考棚一字排开,考棚前院有于右任书“宁太—纪念碑”(碑原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遭破坏。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再改办为渌江中学(后改县立中学)。民工16年秋冬停办。17年,在中学原址办县立乡村师范,1950年又改为县立中学。县立中学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后,原址曾办过医院或闲置。1981年,创办醴陵教师进修学校。
    南宋朱熹、吕祖谦,明代五守仁、邹守益、罗洪先均曾来醴陵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其湖湘学派对醴陵影响颇深。湖湘学派正规现实,轻空谈,倡经世致用者更多。突出的代表是道光十七年(1837)的院长左宗棠,因受业师贺熙龄的熏陶和陶澍、林则徐等的影响,关心政事和时局。看到清廷衰败,探求医治药方,主张某些变革,以发展经济,振兴武备。左为渌江书院撰门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常领生员登靖兴、仙岳,周览山川形势,指点何处可守战,何处可设伏……。两江总督陶澍回新化扫墓,路过醴陵,驻馆育婴堂。知县请左宗棠为作门联,曰:“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北翘首公归”。门联既表达三湘子弟对陶的仰慕之情,又突出陶澍引为“旷代之荣”的一件大喜事,即道光十五年,皇帝第十四次召见陶澍时,亲笔为陶澍少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陶知系左所撰,约见并留作长夜谈,相与纵论古今,被视为奇才。这一机遇,为左宗棠步入仕途,位列清廷重臣的人生转折点。
    渌江书院在醴陵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振兴教育,培植英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同盟会元老萧昌炽、潘 、袁家普,南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学者傅熊湘,著名文人、南社成员卜世藩、刘谦、刘师陶等,均曾就读渌江书院。书院改办渌江高等小学堂,监督(校长)是民主革命先烈刘揆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杰出的军事家左权、蔡升熙,解放军高级将领宋时轮,著名革命先烈陈恭、陈觉等,都是没渌江书院发展而来的渌江中学(县立中学)学生。
     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 国著名醴藉书法家李铎为题门额“渌江书院”。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渌江书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醴陵市图书馆 Powered By LLMZD
建议 IE6,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