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若论及影响深远、作品丰富、思想深刻的诗人,杜甫的名字必定赫然在列!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精湛的艺术形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位巨匠。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世界,探索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成就与影响。
“古今诗人第一”
“诗圣杜甫”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杜甫赢得“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有一半靠了他诗歌内容里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不过,在中国诗史上杜甫赢得“诗圣”的桂冠却有一半要凭他在诗歌语言技巧上的变革与创新。
“诗史意义”
毋庸置疑,他诗中感情的真挚和胸怀的博大是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和他那种“时危思报主”(《江上》)与“一洗苍生忧”(《凤凰台》)的拳拳之心相比,所以宋人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东坡集》卷二十四《王定国诗集叙》),“大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孔武仲《宗伯集》卷六《书杜子美〈哀江头〉后》)。问题是这种情感和抱负虽然不能说是“老生常谈”,却绝不是诗歌的新鲜话题,就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例,《瓯北诗话》卷二就指出这个对比在《孟子》《史记》《淮南子》中已经有过,而这一思想也只是《论语》《礼记·礼运》中某种大同理想或平均主义的唐代诗歌版,对于杜甫这样一个“奉儒守官”又“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的文人来说,有这样的人格境界固然难能可贵但也理有必然。
写出这样的诗句固然令人敬佩但不能令人惊异,诗歌的一些主题常常是代代沿袭的,沿用传统主题并不能使人成为思想家,更不消说成为杰出诗人,因为诗歌显然不靠你写什么,只能靠你怎么写,也就是如何变化、创新诗歌语言技巧来决定诗人的“诗史意义”。
诗作数量庞大
杜甫的诗作数量庞大,现存诗歌有1400多首。他的作品受到后人广泛的重视,与李白向来被视为唐代诗歌创作的巨匠。
广泛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阅历
杜甫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从年少时的漫游到困居长安、战乱流离,每一个阶段的生活经历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写下了《春望》《羌村三首》等作品。
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
杜甫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个人的生活经历,更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篇章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都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状况,并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的多样性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叙事诗、抒情诗,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他的创作技巧精湛,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这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例如,他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秋兴八首》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点击中华诗词库下方的菜单栏“诗图”---“诗人足迹图”---“诗圣杜甫”,可以查看杜甫一生在各个省份留下的诗词哦~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评价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意指杜甫的诗歌字字珠玑,皆有出处。而明清之际的文学家王夫之更是称杜甫为“诗史”,认为他的诗作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至今,杜甫的诗歌仍然是中国诗歌教育的重要内容,无数学者和诗人都以杜甫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精神和艺术技巧。
来源:晨 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