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取自山林,终不沦俗世,风过,箫声来,悠远、苍凉。箫声过耳,如临山涧断崖,清风拂面,远树含烟,闲云点点。
箫作为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更多地与文人雅士、隐逸情怀相联系。它的音色幽静、淡泊,常被视为高洁、孤傲的象征。

清虚与淡远
我国古代文化,无一不受道家的影响,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祟的最高精神境界。照字面上理解,清是清静无为的意思,虚是虚无缥缈,具有一定的浪漫想象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将酒色财气置身度外的意思。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情寄山水而悠恬处得的意思。
清虚与淡远
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渗透到箫曲中,对箫的演奏风格起到重大影响。
哀婉与慷慨
箫虽然可以表达喜怒哀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的音乐,但从整体来说,表现喜悦欢乐方面显然不如笛子那样嘹亮自如,表现悲恸惊恐情绪时又远不如琵琶、古筝那样激烈。可是,具有内在、含蓄、人声美的萧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却比其它乐器更胜一筹,形成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
古曲《阳关三叠》表现了唐代诗人王维送友人元二去西北边陲从军时思绪万千,依依异别的情景,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不合理的征兵制度的幽怨和愤懑。通过箫的演奏,感受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恨和哀婉之情。
飘逸与凝重
箫不仅可以表达各种情感,并且还擅长表达各种人物和天、地、山、水的运动和形态美。尤其是在速度稍快的音乐中,叠、打、颤、赠等技巧都会给我们留下潇洒、飘逸的印象。在著名古曲《春江花月夜》中《渔舟唱晚》一段音乐,箫的独奏维妙维肖地表达了渔夫站立船头,轻舟慢桨、引吭高歌,既充满了诙谐愉快的情趣,又刻画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飘逸与凝重
而在《水云深际》一段音乐中,箫的演奏又发挥出其它管乐器所望尘莫及的、具有一定朦胧色彩的飘逸感。它既象泉水叮咚流向江河那样流畅,又似一群不翩翩起舞时那样充满活力,充分的动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箫的飘逸感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却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概括力。箫具有的忠厚长者及君子之风,恰恰赋予它特有的总结能力和使人感到三日绕梁而不绝于耳的底蕴。
高风与亮节
我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究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什么叫乐品呢?就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当然,也包括它在音乐表现上的层次和品位。严格地说,箫的精神档次是很高的,文化底蕴是很深的。最说明这一点的是:中国人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乐品极高的箫曲。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认为梅花由于在三冬腊月开放、具有敢抗风寒、不畏霜雪的特征,因此常借梅花来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弄,是指乐曲中的梅花主题出现过三次而言。箫轻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达了梅花的冷艳脱俗和美丽高洁。
来源: 晨星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