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新闻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动态
  读者服务
  共享工程
  特色馆藏
  绿色瓷城
首页 >> 图片
「醴陵市图书馆·“童阅美好 不负韶华”第39届湖南省少年儿童主题读书活动书单」教师节:向老师送上祝福,也别忘了继续成长
发布日期:2020-9-10 9:55:30 浏览次数:485 字号:[ ]

 

教师节又到了,回想成长中深切影响过你的老师,给他们发个信息问候祝福一下吧!然而, 最让老师开心的,莫过于桃李三千,教过的学生有了出息。一位老师可能只陪你走过一个阶段,而教育学习是终身的。

本书单为您带来的书籍关于幼儿、小学、大学各个学习阶段的经历分享和经验探讨,从古至今,教育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老师与学生,亘古不变的还是学识的传授和启发,情感的生成和滋养,无可替代。


主题读书活动书单


01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当下教育现实,还原教育真相,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

尹建莉有一个女儿,叫圆圆。圆圆两岁的时候,对画画产生了兴趣。一开始是画在童话上,还有家具上。过了一阵子,她又看上了白色的墙面。
看到墙面被涂得乱七八糟,妈妈有些心疼,于是在墙上贴了白纸,告诉圆圆画在纸上。但很快,妈妈发现圆圆真正的兴趣不止是“画画”,更是“画在墙上”。小家伙表面听妈妈的话,背地里总是偷偷越出白纸,在墙上落下笔墨,仿佛是一种挑衅。
意识到她的兴趣后,妈妈赶快修正自己的想法,不但没批评她,反而饶有兴致地欣赏她的“创作”,还故意对爸爸说:“难怪古人要画壁画,原来画在墙上和画在纸上,感觉确实不一样。”圆圆看到爸爸妈妈不在意她的破坏行为,画了几次“壁画”之后,也不再感兴趣了。
圆圆上一年级的时候,搬到新家,雪白的墙面又刺激了她绘画的欲望。

妈妈和爸爸决定空出一面墙,专门给她涂鸦。圆圆高兴极了,立即拿出一盒彩笔创作起来。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乱涂乱画,第一反应就是制止,甚至指责孩子说,“你看看,好好的墙被你涂成什么样了!”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孩子都是绘画天才,也是创意天才。他们肆意涂鸦,其实是在开启自己的艺术才华。
“给孩子一面涂鸦墙”,不是鼓励孩子乱画,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要阻止孩子的创造力和好奇心,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自由。脏了的墙面可以重新粉刷,损失的钱可以再赚,孩子的创造力就像一簇小小的火苗,被浇灭几次之后,就无法再燃烧了。
……

02

本书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书中给出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使父母们不仅立刻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它是实事求是谈家教的典范,是家长们实用的工具书。

圆圆四岁的时候,爸爸和妈妈还在北京打拼,房子、车子、户口,这些统统没有,他们和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小院,圆圆管他叫高叔叔。
后来烟台有一家设计院想聘用圆圆爸爸,一家三口想过去看看。由于谈得成谈不成还不知道,爸爸妈妈觉得没必要向别人声张,万一谈不成还丢了面子,于是他们跟高叔叔说,回内蒙古老家两天,实际上去了烟台。
到了烟台,双方都很满意,但爸爸要留下来试用一周,妈妈带着圆圆先回了北京。路上妈妈叮嘱圆圆,说“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一定要记住哦。”
结果,回北京之后,圆圆一看到高叔叔,马上兴高采烈地宣布:“高叔叔,我不告诉你我们去哪儿了。”高叔叔说:“不是回内蒙古了吗?”
圆圆说“不是”,顿了顿又补充一句“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们去哪里了。”
把话说成这样子,害得妈妈非常尴尬,不得不把实话都跟高叔叔讲了。

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儿。一家三口如愿在烟台定居,漂泊了几年终于安定下来,他们感到非常幸福。
临近过年,爸爸准备给招聘他过来的院长送点儿礼物,一对儿蒙古特色小银碗,其实说礼物都有点儿勉强,回家时两百块钱买的,只是一点儿小玩意儿。
圆圆爸爸妈妈从来没送过礼,这还是第一次。去院长家的路上,爸爸妈妈有点儿臊眉耷眼,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倒是兴高采烈的,像给小朋友分享玩具一样高兴。
他们回来之后,在楼下碰到一个单位的同事,圆圆兴冲冲地跟人家打招呼,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物去了。”
爸爸妈妈那个尴尬,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两件事儿都有点儿让爸爸妈妈下不了台,如果你家孩子惹了这样的祸,你会怎么做呢?我想肯定会有父母私下里责怪孩子,甚至还有父母拖孩子回家打屁股。
但圆圆的爸爸妈妈没有这么做,他们是有点儿难堪,但没有说什么掩饰的话来圆场。
他们知道,如果当着孩子的面说谎话,那是在教孩子说谎,这样做不划算。
妈妈一直注意培养圆圆的诚实,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不说谎,以身作则。如果你自己都谎话连篇,怎么要求孩子诚实呢?
……

03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阅读这些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专业特长的特级教师们的育人故事,既能欣赏到各具洞天的精彩,又会体味到殊途同归的初心,从而在多维度的论述中形成自己对育人智慧的理解。

这个班级确实够乱的,几乎每天都有“突发”事件。如某某学生打闹,骨折了;教师自行车轮胎的气被放了,还戳了两个洞……面对这样的班级,学校不得不采取措施,“调兵遣将”,把有的学生调到别的班级。
我这个教研组长当时已不做班主任,这名女学生调到我教语文的班级。有教师告诫我:“她的调皮捣蛋独树一帜,点子多,破坏性大,谁的话都不听,男同学也远不如她。”
果真不出所料,她调入这个班后,与大家融合不起来。有的学生认为她是“另类”,避而远之;而她总是绷着脸,一声不吭,还不时用冰森森的眼光刺人,甚至带有几分敌意。
尽管如此,我觉得她身上仍有不少优点。例如,上课铃响,她就走进教室,从不迟到;课上不与任何同学交谈,有相当的自控能力;上课时听到新奇的知识眼睛会发亮。
这名学生对学习是有兴趣的,我初步判断。于是,我努力把课上得富有情趣,在宽松的气氛中,激发大家旺盛的求知欲,增添融洽的黏合剂。
时间是孵化器,一节节生动的语文课孵化出了感情。课上,她面部的肌肉放松了。和其他同学一样,她有时情不自禁地举手质疑,甚至有板有眼地回答问题。冰雪开始消融,师生情、同窗情滋生,我心中暗自喜欢。

怎么进一步接近她,才能拨动她心中隐秘的琴弦,产生共振呢?操之过急不行,空讲道理不行,要从不显眼的细节入手,拉近距离。
真巧,一天下课时,她一如既往飞也似的蹿出教室,我紧随其后。“叭”,她揣在裤子口袋里的书掉到了地上。我赶紧跑上去,捡起来,眼睛一扫,原来是一本介绍国画的书。
“比男孩子还调皮捣蛋,怎么会看这类书?”我有点愕然,但立刻控制自己,没有表露。她看我捡起了书,有点紧张。我笑着对她说:“多好的书啊,把它卷成这个样子,太委屈它了。”
我又说:“我家里有不少介绍画画的书,《芥子园画传》对初学国画的人很有帮助。还有些国画、油画、水彩画和连环画,如果你喜欢,休假日可来我家看,对它们发表意见。”我拍拍她的肩膀,她表情放松了,露出些微喜色,点点头,拿着书一溜烟地跑开。
“扇面上的竹子是外祖父画的,字也是外祖父写的,写的是岳飞的《池州翠微亭》,外祖父说送给老师。”我向她道了谢,并询问外祖父有多大年纪,他老人家身体情况怎样。话匣子一打开,滔滔滚滚往外流。
……

04

独立教育工作者蔡朝阳用细腻的文笔,点点滴滴,记录了儿子菜虫小学阶段遇到的诸多难题,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解答了小学生父母们可能遇到的困惑

在菜虫五岁时,蔡朝阳曾尝试给他念《安徒生童话》,念了一会儿,菜虫跑到他身边,检查了一遍爸爸正在读的书,看到上面全是字,没有图,于是他说:“这是爸爸的书,我要听我的书。”
蔡朝阳一听,立刻识趣地换回了绘本,他知道,那个时候的菜虫,对文字还没有感觉。
从这件事中,蔡朝阳认识到:孩子的认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图片很形象很直观,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
而文字呢,简洁抽象,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才行。
等孩子大脑的发育越来越成熟了,就越趋向于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根本不用担心他会一直喜欢看绘本。
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开启文字阅读的最佳时机呢?答案是:等孩子对复杂故事感兴趣的时候。
菜虫上二年级时,突然对之前阅读的绘本情节失去了兴趣,蔡朝阳琢磨着,可能是时候了。
于是,在菜虫睡前,他拿起《纳尼亚传奇》开始念。

开头的几分钟,并没有引起菜虫的注意,终于,当念到精彩的一处时,菜虫完全被吸引了,探过头问:“爸爸,你在念什么书啊?”
蔡朝阳假装没听到,继续念了下去,直到念到又一处精彩地方,才停下来问:“这个故事好听吗?如果你喜欢,我就给你念下去。”
停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菜虫的回答当然毫无悬念呀!于是,菜虫的文字阅读,便有了一个梦幻的开场。
对于孩子什么时候该从绘本阅读转换到文字阅读,家长不用太心急,只要你坚持时不时给孩子念上一段儿,孩子总有一天会告诉你:噢,爸爸妈妈,我想看有字的书啦!
……

05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在耶鲁大学,通识课程非常重要,供学生挑选的课程多达几千门,从艺术到科学,从宗教到政治,应有尽有。只有当一个耶鲁学生拿到长长的选课单时,才能清晰感觉到,这时候的自己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耶鲁人”。
有这么多的课要上,耶鲁人给别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忙”,似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陈赛在书中就提到,当时接待他的耶鲁学生,陪他们在校园游览了一会儿,就匆匆赶去下一个日程,晚饭的时候又赶回来和他们共进晚餐。
耶鲁人的忙碌是所有美国人都有目共睹的,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背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道德压力,他们的终极理想是服务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不过呢,耶鲁也有一些所谓的缺点。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耶鲁大学自带一种“排他性”,这里的学生拥有绝对私密的俱乐部,他们聚在一起,用上世纪绅士的礼仪品尝下午茶,外人完全无法进入这样的社交圈。耶鲁大学的历届校长,几乎全部毕业于耶鲁。
当然,没有人会在明面上宣扬这种排他性,但是老牌耶鲁人自有一套说话做事的方式,一旦你张嘴去问“我该怎么办”,那么就已经表明你是个外人了。
在作者看来,耶鲁大学拥有非常明显的个人气质,它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强烈的领袖气质,标准的礼仪,永远激情澎湃的语调,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因为耶鲁最擅长的,就是生产成功。

与耶鲁这种忙碌的风格不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似乎永远都是悠闲自在的,在外人看来,他们的主要课业就是在学校周围的咖啡馆里和人聊天。
斯坦福大学并不看重学生的课业成绩,无论你学得多么好,能拿到多少了不起的学位,你最终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依然是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份实业。在斯坦福,一旦你有一个有趣的想法,就会开始考虑“我们能不能开个公司,做点实际的东西出来”。
当然,斯坦福学生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投资人。学生和投资人坐在一起,一个好点子,加上两杯咖啡,很多公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创业失败了也不是大事,在这里的投资者看来,那些创业失败了的人更有竞争力,因为创业失败的人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往往更懂得市场运作的规律。
斯坦福的学生喜欢创造有用的东西,希望帮助这个世界解决具体问题。如果你问一个斯坦福人他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会非常直接地告诉你:“我要创立企业,我要影响人类”。斯坦福几乎没有那种对深厚文化底蕴的眷恋,他们永远放眼十年、二十年后的世界,在哈佛人、耶鲁人还在为“文化贬值、灵魂失落”而悲伤的时候,斯坦福人则充满热情地谈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尝试用科技改变世界的面貌。
……

06

梳理历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成就和人才的井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有迹可循。掀开历史见真章,我们可以真正去探寻“大师”与“名校”是如何炼成的。本书述评了郭秉文、罗家伦、吴有训、陈裕光、吴贻芳等十位南京民国大学校长,主要介绍了其教育经历、成就、思想,试图探寻、评析他们如何办好大学,以供今人借鉴。

1937年11月,原南京大学在重庆率先开学复课。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八年抗战中,原南京大学的教学从未中断,秩序极为稳定。
刚搬到重庆时,全校师生都没有住的地方。为了迅速复课,在罗家伦的鼓励和亲力亲为下,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只用42天时间,就在一个小山丘上建起一座学校宿舍。
和其他向西南迁徙的高校一样,原南京大学也饱受日军飞机困扰。于是,钻防空洞成为原南京大学师生们的“必修课”。
原南京大学校友王作荣这样回忆道:“一天下午,敌机来袭,紧急情报已发出,大群的学生们,仍然在人行道上游来游去。罗校长两臂伸张,不顾自身的危险,跟在同学们的后面,追赶大家进入防空洞,像个牧羊人要保护他的羊群不受伤害一样。那景象感动极了,也美极了。”
在艰苦的抗战条件下,由罗家伦担任校长的原南京大学,不但没有停滞不前,反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当时的原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是门类最齐全、院系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把原南京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占全国考生人数的三分之二,足见原南京大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罗家伦认为“培养青年良好的习惯,鼓励青年人格的修养,是在无论哪种社会、哪个民族都必要的……这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
为了民族复兴和学生人格的培养,罗家伦提出了“诚朴雄伟”的四字新校风。
所谓“诚”,就是做学问要有诚意,不能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
所谓“朴”,就是做人要朴实无华,极力避免浮躁傲慢,千万不能用学问装点门面。
所谓“雄”,就是要有雄厚的气魄,必须改变要柔弱萎靡的风气。
所谓“伟”,就是要做一个伟大崇高的人,避免门户之见,敢做大事,才能够成大器。
“诚朴雄伟”的新校风对中央大学,以及后来的南京大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07

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 各个方面。

古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相当大,很多人在家里就奠定了基本的学养。
汉代刘向告诫儿子,好运本身就是厄运的开端,不能指望运气过一辈子。刘备临终之际给儿子留下一份遗诏,里面有两句非常著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谈论书法艺术,无法不提到魏晋时期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之前有卫氏家族,从曹操时代开始,卫氏家族主宰了中国一百多年书法艺术的发展。
卫夫人教过王旷和他的儿子王羲之,王羲之推陈出新,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王羲之教导了自己的儿子王献之,而王献之没有模仿父亲,而是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同样成为了杰出书法家。
书法艺术为什么能在家族里世代相传?首先,他们能看到顶级的书法,这是学习的基础。还有,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临池学书”,把池塘都染黑了。等到儿子王献之请教写字的秘诀,他要求儿子把十八口缸的水都写完。
这个故事很多时候被用来劝人勤奋,但无疑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培养出勤奋的孩子,怎么不是家庭教育!
现在有个话题时不时就被拿出来炒一阵,“寒门再难出贵子”。
条件好的家庭,固然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硬件,其实父母的眼界、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这些看不见的东西,也是很致命的因素。
很多富人家的孩子,并不是纨绔的富二代,而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精英,他们更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如何奋斗,如何变得卓越,这是家庭带来的先天影响。
很多人说,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比自己努力,就在说这个。
……

08

《爱的教育》是恩里科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其父母为他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爱”贯穿其中,既有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也有父母、师长、朋友的小我之爱,处处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

有一天,爸爸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惊喜地叫了出来。新闻上说,84岁的文森佐·克罗赛提被授予一枚奖章,奖励他六十年教书育人的贡献。
那个老人是爸爸的小学老师,爸爸已经整整四十年没见过他了。爸爸当下决定,去看一看老师。
恩里科和爸爸按照报纸上写的地址,搭火车来到一个小镇,又从小镇拐进了一条崎岖的乡间小路。
沿着小路望去,一个留着白色胡子的老人迎面走来,他拄着拐杖,走得很慢,手还有些抖。那就是爸爸的老师!
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对自己教过的学生印象非常深刻。恩里科的爸爸说出自己的名字,老师不一会就想起来了,说:“你就是住在康索拉塔广场的那个孩子,我记得很清楚,你上学的第一年,坐在左边靠窗的位置,那时候你是个非常活跃的孩子呢。上三年级的时候得了咽喉炎,我还记得你病得不轻,身上裹着一条大围巾呢!”
时隔40年,老师还记得这么清楚,恩里科的爸爸非常感动。他们一起回到老师的住处,继续聊彼此的近况。

老师打开桌子旁边的匣子,里面装满了小纸包,每一个都用细线扎好,上面写了详细的日期。老师翻了翻,打开其中一个纸包,抽出一张黄色的纸,递给恩里科的爸爸。
那是爸爸的小学作业!作业本最上面写着几个字:“阿尔伯特·波特尼,听写,四月三日,一八三八年。”恩里科的爸爸认出了自己小时候幼稚的字体,他笑着念了出来,念着念着,眼眶红了。
老师收集了所有学生的作业本,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好。他平日里看看这些旧作业本,回忆一下过去的时光。
大家聊得很高兴,不知不觉,就到午餐时间了。恩里科的爸爸邀请老师一起到外面用餐。老师有些犹豫:“我的手抖成这个样子,这得给你们添多少麻烦啊!”
爸爸说:“我们会帮您的,老师。”老师总算接受了邀请。
在餐厅里,爸爸帮老师切好了肉,掰开了面包。老师喝酒的时候,一不小心在胸前撒了几滴酒。爸爸马上站起来,用他的餐巾帮老师擦得干干净净。
午餐用完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恩里科和爸爸要回家了。老师坚持陪着他们走到火车站。中途他们经过一所学校,透过打开的窗户,他们听到学生们朗诵的声音。
老师有点感伤地说:“孩子们的读书声就像音乐一样动听,可是我已经不在学校里了。我失去了我的学校,就连我的家人也都离我远去,我的儿子也死了。”
恩里科爸爸安慰老师说:“不,老师,您还有很多儿子,他们遍布在世界各地。他们都记得您,就像我一样,一直都惦记着您。”
……


“在先秦人的思想里,学习固然是为人至为重要的东西,但是跟随老师也是学习过程中最为根本的要素。”
—— 《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醴陵市图书馆 Powered By LLMZD
建议 IE6,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