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新闻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本馆概况
  本馆动态
  读者服务
  共享工程
  特色馆藏
  绿色瓷城
首页 >> 图片
「醴陵市图书馆·主题书单」第78期:丝绸之路 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之路
发布日期:2020-11-25 16:07:00 浏览次数:651 字号:[ ]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此次签署RCEP的成员国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这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大里程碑, 引来国际社会极大关注。

 我们看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积极面向世界,走和平发展之路,合作共赢。历史上,丝绸之路曾贯通中西方,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惠及全世界。本书单为您带来丝绸之路以及瓷与茶传播世界的历史,回顾辉煌的中华文明,获得前行的力量。

 醴陵市图书馆·主题书单

 01

 一部中国版的地理大发现,关于丝路上的文明、城市、器物与文化。一条串起东方文明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欧洲文明的优美曲线。

 古代,中国人走了多远百分之

 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出发不久就被匈奴拦住扣下,被困多年后逃脱,取道天山南麓,南行到大宛国。大宛国国王派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到大月氏。这时大月氏安居在今天阿富汗北部,张骞在此停留一年多,终于踏上返程,在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这次张骞往返西域的两条线路,后来形成了丝绸之路的南线和中线。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访西域,安全抵达乌孙都城赤谷城,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张骞分别派出副使,寻访大宛、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家,建立联系。走得最远的副使,到了安息,位于伊朗高原。安息国王派了两万骑兵迎接这位汉朝使者,可见汉朝的声名传得有多远。

 张骞西行两百年后,东汉人甘英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罗马帝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秦。甘英沿着天山南麓西行,向南翻过葱岭,进入印度河支流峡谷。再向西经过巴基斯坦,到达伊朗东部,当时属安息国。路途之中有许多高山峡谷,史书说甘英经常溜索桥,异常凶险。甘英穿越整个安息国,进入两河流域,最后到了波斯湾的海边。

 在这里他停下了,没有再向西寻找大秦。按《后汉书》的说法,安息国的水手劝甘英,说海路遥远,遇上逆风要两三年才能到大秦,长时间海上航行容易患病,发狂致死。甘英相信了他们,没再往西走。即使这样,他也创造了中国人的远行记录。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其实他刚继位的时候,也派了使者出海。这条线路比较清晰,从中国南部沿海出发,航行5个月到达马来西亚东南部,再航行4个月到达缅甸南部沿海,最后再花两个月,到达印度东部沿海。使团用黄金和丝织品,换取沿途国家的珍珠宝石。

 沿着这条海上线路,东汉时期,已经有不少国家向中国正式派遣使者,主要有越南、印度和缅甸。《后汉书》记载,缅甸使者带来一位魔术师,能“变化吐火,自支解,善跳丸”,魔术师自称来自遥远的西方,大秦,即罗马帝国。

 魏晋南北朝,不少僧人取道海路,弘扬佛法。东晋高僧法显60岁时,从长安出发,走陆上丝绸之路去往天竺。斯里兰卡有一处遗迹“法显洞”,是当年法显住过的地方。在行记中,法显说他在一尊佛像旁边,看见当地商人供奉的“白绢扇”,明显是中原的产物。想到离开故国多年,法显潸然泪下。他最后走海路安全回到中国,从印度沿海出发,经过斯里兰卡,爪哇,最后在广州上岸。

 法显还说这是一条固定的航线,只需要航行50天左右,比当年汉武帝的使者快多了。这条线路高度繁荣,经常有超过200人的大型商船航行。

 

02

 东西方造物观的神秘链接,千年帝王意志下的瓷路沧桑,器以载道传扬瓷韵风华。

 蒂尔曼·沃特法是个德国人,他接连在东南亚发现了三艘古代沉船。三艘船里,黑石号年代最久,价值最高。是晚唐时期的一艘船,1200年前触礁沉没。黑石号沉没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这个地方在《新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记录,确实处在商船的航线上。

 
黑石号不是中国船,而是阿拉伯船,属于三角帆船,船上找不到一颗钉子一个榫头,展现了阿拉伯当时最先进的造船工艺,而且是一艘巨船,长足足有22米,载重25吨。

然而,这些都无法遮蔽瓷器的光芒。黑石号上有6万多件文物,90百分之以上是陶瓷,绝大多数是湖南长沙窑的瓷器,还有河北的白瓷、河南的白釉绿彩瓷、浙江的青瓷等等。

 
在迄今为止发现的唐代沉船中,黑石号毫无疑问是头把交椅,它的瓷器数量最多,样式也最丰富。想想看,1200年前,一艘巨大的阿拉伯帆船,装载了来自唐朝各地的精美器物,航行于大海之上,不幸淹没在海底,封存了那段历史。现在的黑石号,俨然是一场唐朝瓷器远销海外的博览会。

 

 一些专家为船上的瓷器排了先后,排在第一的是3件青花瓷盘。原因很简单,这是青花瓷器发现的最早记录,证明了国色青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而且这3件作品的纹饰,没有那么传统,倒是充满了美索不达米亚风格,应该是为客户专门订制的。有人猜测,之所以只有3件,原因应该是样品,拿过去给客户评估的,如果客户满意,再大量烧制。

 
接下来排第二第三的,应该是刑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

唐朝瓷器,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刑窑和越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刑窑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越窑则分布在浙江的上虞、慈溪一带。据说,邢窑白瓷,在此之前存世不足70件,而黑石号上就超过了100件!

 
再往下,是多达56000件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数量巨大,说明铜官窑瓷器备受青睐。唐代的长沙铜官窑瓷器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开创了釉下彩绘,这是一项突破性的技术。第二个特点就喜闻乐见了,它经常用铭文字句作装饰。

 
比如著名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表明人生志向的句子也有,比如“人有方寸之心,必不求于名利。”相比留下诗句,打广告显得务实一些,高调一点儿的,直接宣布“卞家小口,天下有名”。这份自信,真不愧出自唐朝。

 

03

 品读中国丝绸背后的文化积累。介绍中国丝绸背后的寓意,以及在东西方交流中,中国丝绸发生的变化。

 蚕是非常神奇的生物,它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命的开始,这时候它是一颗虫卵。第二阶段,虫卵长大了,变成幼虫。幼虫要做的,就是不断吐丝,给自己做蚕茧。等到蚕茧成型,幼虫把自己彻底包裹起来,便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幼虫会转变成蛹。七天过后,第四阶段来了,这是蚕的生命里最后的历程,它将蜕变成飞蛾,最终破茧而出,飞向天地之间。

 
我们的祖先看到蚕一生的变化,联想到了“天”和“地”,“生”与“死”。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人理想的一生,从幼小的生命开始,经历不同的阶段,走到生命的尽头。虽然生命结束,肉身死亡,但灵魂却能够不灭,就像蚕蛹化成飞蛾一样,最终羽化登仙。所以,祖先们用蚕丝做成丝绸,其实是在寄托一种生命的信仰。

 
也因为这样,在最开始,丝绸并不用于日常穿着,而是用在葬礼上。当一个人死去,人们会为他穿上丝绸,为的是让丝绸帮助死者灵魂升天,获得圆满的一生。

 
同时,育桑养蚕也变成了一件神圣的事。古代的天子、诸侯大都建有蚕室,挑选专人养蚕,他们认为,只要蚕能生生不息,就能保证天地之路能够通畅。后来,丝绸得以大量生产,人们对丝绸的理解又发生了变化。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大型的祭祀仪式,人们也开始穿着丝绸。渐渐地,丝绸演变成一种身份的象征。丝绸上的图案,便是区分等级的重要标志。

 
比如,在元代,龙纹是贵族的图案,它的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五爪大龙,另一种是较小的三爪龙。五爪龙是皇帝专用的,而三爪龙则可以用在一般的场合。又比如,在唐代,唐德宗赏赐丝绸衣服给两位官员。赐给文官的衣服,图案是大雁衔着一株草。意思是,文官要像大雁一样,有组织、讲规矩、守秩序。而赐给武官的衣服,图案则是猎鹰衔着丝带,这传达的是,武官要像猎鹰一样凶猛、英勇。

 

04

 

茶,一种流传千古、风靡世界的饮品。其实,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它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呢。

 
唐宋时期,茶文化向东流传到日本,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鼻祖名叫村田珠光。他早年间在京都万德寺修行时,一直觉得心神不宁、经常犯困。医生建议他服用一些“茶汤”来缓解嗜睡的症状。按人们现在的观点来看,茶叶确实能解困。因为茶叶含有丰富的咖啡因,有助于提神。但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茶叶“解困”的缘由,只觉得茶汤疗法颇为神奇。

 
珠光不仅爱上了喝茶,还开始醉心于中国茶艺的研究。他将“禅”的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了简朴的“草庵茶风”。在珠光的努力下,日本茶道由卑微的村野文化,升华成为了带有几分禅意的风雅之事。

 
在村田珠光之后,一位名叫武野绍欧的日本人,从茶文化中悟出了“侘”和“一期一会”的精神。“侘”的本义是,被抛弃的恋人或者被流放的官员所体会到的“绝望”和“孤独”,进一步可以引申为一种“残缺美”,而“一期一会”是指将每一次会面视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来认真对待。武野绍欧将“茶道”和“美学”联系了起来,他提出的这两种精神,后来也成为了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

 
武野绍欧的弟子千利休,是日本茶道集大成者。他对日本茶道的贡献不仅在于发扬了茶道精神,还在于他所设定的茶室归置和茶会流程,确立了千百年来日本茶道的具体形式。

 
千利休原本只是神户的茶商,后来在武野绍欧的提点下,很快领悟了“侘”的意境,开始研究茶道。在茶室的设计方面,千利休别具匠心。他将茶室入口的门设计得很低,称为“鼠门”,客人必须要弯腰躬身才能进入。据《茶道四祖传书》记载,千利休是从“渔夫躬身进入船舱”这一举动受到的启发。他认为“弯腰”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举动,意味着从纷纷扰扰的世俗社会,进入到茶道的乌托邦世界。千利休还将洗手、焚香和欣赏字画等事项加入茶会的流程,来追寻一种“和静清寂”的意境。

 
不过,千利休并不只是一位茶商,他还是统一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的亲信。因为这样的双重身份,日本茶道与政治的关系逐渐密切。茶会成了政客们商谈军机要务的场所,纯朴的茶风也逐渐变得奢华精细。晚年的千利休,还用黄金帮丰臣吉秀打造了三叠茶室,用于为天皇点茶。日本如今的茶室都参照了千利休早年间的设计风格,而那些留存下来的茶室,也是日本“国宝”级的景点。

 
日本茶道逐渐成熟后,也兴起了“斗茶”的风俗。但与中国不同,他们不比点茶的技艺,而是比分辨茶味的能力。主办方会准备10个完全一样茶碗和4种茶汤,其中3种茶汤每种都用3个茶碗来盛,剩下的1种茶汤单独盛在一个碗里。这1种单独盛的茶汤,称为“客茶”。参赛者尝完10碗茶,只有1次机会,来猜碗中对应什么茶,猜对数量最多的人获胜。当时的权贵沉迷于斗茶比赛,所下的赌注不可估量。直到15世纪,“应仁之乱”让京都成为了废墟,这股豪赌享乐之风才被遏止。

 

05

 
本书深入上古、汉—唐、宋—明、晚明—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对丝绸之路的经济商贸、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交流功能,进行了交光互影的综合分析。

 
数算历史上远赴西方求法的僧人,法显、玄奘和义净是最成功的三位大师。其中,法显算得上是西行求法的开创人士。

 
法显从小就在寺院里做沙弥,二十岁剃度为僧,三十多岁时,来到当时的北方佛学中心——长安。在佛学造诣不断提高的同时,法显也渐渐发现了佛经有不完备的地方,戒律也有谬误和残缺,就立志要去天竺求经,完善佛法。

在途中,法显创造了许多第一。

 
首先是年龄最高,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已经61岁了。其次,他是第一个走通中国到巴基斯坦和印度陆上交通的中国人。如今,在“一带一路”的规划中,法显走过的这段路上,即将建起一条沟通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铁路。

 
最后,法显为世人留下了名为《佛国记》的著作。书中保留了那个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宝贵记录。比如,他从斯里兰卡搭乘的商船上有200位乘客,他在苏门答腊岛上逗留了四五个月后,才遇见了能返回故国的商船。这些信息对我们研究5世纪初叶,南海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商旅航行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

 
丝绸之路不仅对历代中国都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西方世界的生活。随着海陆丝绸通道的贸易逐渐繁荣起来,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社会,开始流行一种“中国趣味”的风尚。从纺织品的花纹、室内装饰到园林景观,欧洲人都喜欢加入中国元素。

 
安妮女王喜欢穿中国丝绸和棉布制作的衣服。路易十四则热衷于收集中国瓷器和漆器。瑞典国王甚至为王后生日准备了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式亭子。更别提让英国人沉迷的茶叶了。

 
可是这一时期的中国,面对的不再是传统认知里,处在朝贡体系中的诸国。欧洲人也没有奇珍异宝可以平衡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对外贸易的巨额超支,这就导致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金融秩序,朝廷财政严重依赖白银进口,甚至东南地区的产业分工也依赖上了对外贸易。种种因素,促使欧洲人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开始向中国销售毒品鸦片。经济贸易渐渐演变成了政治和军事冲突。


06


中国拥有享誉世界的“三大物产”——丝绸、茶叶、瓷器,中国古人更是创造了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使中华文明更显得灿烂辉煌,更具有博大深远的力量。

 
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成本低廉、便于书写的纸,献给汉和帝,受到了极大的赞赏。而中国造纸术传到西方,则源于一场战役。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唐军打了败仗,被阿拉伯人俘获的唐军兵士中,有一些是造纸工匠,这些工匠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又将造纸术传到了欧洲。

 
说到造纸术,就不得不提印刷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欧洲人正是通过纸币,得知了印刷术这项伟大的发明,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想过用纸作为交易媒介。不仅如此,纸牌也是中国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在南宋的杭州,已有专门出售纸牌的铺子。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扑克牌最早起源于东方,很可能是在元代中西交通大开之际,纸牌传到了欧洲,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变成了今天国际公认的扑克牌样式。

 
“四大发明”之中,火药作为具有杀伤力的技术,被广泛运用在军事上,并没有轻易地向外传播。据日本文献记载,1543年,当时活跃于中日之间的海上商人遭遇海难,被迫在日本的种子岛靠岸,他们将所带的火器卖给了岛上的领主,并传授了火药和火器之法。这就是日本著名的“铁炮传来”事件。在此之前,日本一直试图多方了解火药的秘密,最终却偶然得来。

 
不过,火药的用途不仅是在战场上,它对近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对火药爆炸现象的研究,导致人们发现了氧,并因此为现代化学奠定了新的起点。

 
同样的,指南针的诞生,也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在航海事业上。发明出指南针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飞速发展起来,远航到了印度洋和波斯湾。当时有一些中国船会雇佣波斯的船员,船上先进的导航技术,便很快被阿拉伯航海家所掌握。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获得了航行的自由,从此开辟出了许多新航线,缩短了航程,加速了航运,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中国的古文明中,不仅有多彩的物质文化和发达的科技文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遣唐使时期,有日本的音乐家专门来到中国学习,也有中国乐师去日本传授音乐。与此同时,唐诗作品也大量传入日本,尤其是白居易的诗作,颇受日本学者的偏爱。

 
在中国与欧洲的文学交流中,《赵氏孤儿》的流传是一个重大事件。《赵氏孤儿》被翻译后传入欧洲,剧作家们对其进行了各种改编。伏尔泰以《赵氏孤儿》为摹本创作了《中国孤儿》,在巴黎进行公演后,轰动一时。

 

07


本书通过研究汉唐时期的域外探索及其对“世界”的认知,来解释中古时期的中国是如何突破相对狭隘的“天下”观念,开始具有比较开放的“世界”意识的。


《汉书》中是这样记载当时的长安:“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驯养大象的这项活动的流入,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娱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史书中记载:“元狩二年,南越献驯象。驯者,教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意思是说驯服的大象能够完全听从人的指挥。

 
东汉永平二年,乾陁罗国进献了白象,白象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亚洲象,传入之后更是被当作珍宝一样供养。一开始白象养在御马场,但它破坏了围栏和墙壁,逃到了街上,撞倒树和房屋,百姓们很是惊恐。但是,朝廷不但没有迁怒于这头白象,还专门为它建了个养殖场,定名白象坊。

 
到了唐代,大象则成了戏剧演出中不可缺少的主角。《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在五凤楼设大宴,又命令三百里以内的县令、刺史,率领本地的乐工赶来参加。河内郡守让几百名乐工站在车上,穿着锦绣衣袍,又引大象、犀牛入场表演,这些巨兽随乐而舞,场面异常壮观。

 
如果说汉朝的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那么隋唐时期就是对外交往的一个巅峰。

 
当时的外交通路空前畅通,玄奘、义净等西行求法的僧人层出不穷,这些僧人大多以个人身份出游,将自己亲身经历记载下来,为后人探索世界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与此同时,亚洲、非洲的商人和留学生来到首都长安,他们在这里或经商,或游学,或贸易,当时有个波斯人在唐朝官至宰相,这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瓷器也通过贸易大量输出到国外,日本药师寺就曾出土过唐代的青瓷,在伊拉克的萨马拉古城遗址内,也发现过许多唐代瓷器。

 
唐初外交家王玄策还从印度带回了幻术表演。唐代传奇小说《原化记》就有描写,这种幻术名为“通天绳记”。表演者先将绳抛向空中,使之垂直向下,然后攀绳而上,人爬得越来越高,最后不见踪影。盛唐之后,这种“通天绳技”继续在中国流传。宋、元、清的史书中都对这种幻术有所记载。而唐朝发达的贸易也让它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日本人称它为“中国绳记”,更是有学者误以为这种幻术就是中国人发明的。

 
贸易的发展为唐朝人带来了丰富的文娱生活,也让他们了解到了外部世界的精彩,就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下,唐朝才成为了包容开放的唐朝,世界也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更加亲密。

 
从拥有足不出户的“天下”,到迈进融合的“世界”,汉唐时期的使节们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栉风沐雨,成为世界与中国连接的纽带。


丝绸以其美轮美奂的色彩和风情万种的姿韵,被称为“东方绚丽的朝霞”,是飘扬在世界大地的“金丝带”。


—— 《文明的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3 醴陵市图书馆 Powered By LLMZD
建议 IE6,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