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拍摄兵马俑的摄影师,偶然间在兵马俑脸上发现指纹,那是2000多年前站立于此的工匠留下的,那一份穿越历史的沧桑与感动,让那一刻的摄影师难以名状。
其实,去追寻古人生活的足迹并不难,本书单为您推荐的书籍囊括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怎么吃、怎么住、怎么穿,都为您娓娓道来。
醴陵市图书馆·主题书单
01
《听古代名物讲故事》中作者对中国古诗文和古文献中提到的事物从食物馒头、炒面到酒器夜光杯、解语杯,从植物兰草、绿萼梅到动物鸳鸯、莺等都——进行了考据,进而翔实无遗地讲述某物过去是什么及其历史演变,考证细致详尽,语言细腻优美,并配以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很有趣,很有爱。
还有一种古老的杯子非常有趣,它叫兕觥(sì gōng),经常在《诗经》里面出现,比如说“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思是一群人踏台阶来到公堂之上,共同举杯庆祝。
他们拿的杯子就叫兕觥,兕觥长什么样儿呢?一头儿尖、一头儿圆,中间还是弯的,好像一只倒过来的牛角,据说这种杯子本身就有一斤重,可想而知能装多少酒。它还有个特别的地方,这兕觥像牛角一样,通体没有一块儿平整的地方,那盛了酒之后没地儿搁啊,桌上也不行,地上也不成,搁哪儿都得撒喽。
图片
这种杯子的学名叫“罚爵”,主要功能是罚酒,谁失礼了谁犯错了,就用这个杯子斟满酒,喝下去。由于这个酒杯没地儿放,放哪儿都放不了,所以斟了酒之后只能拿在手里,一口气喝光。喝酒的名目如此之多,看来我们的古人为了喝酒也是拼了。
兕觥这种杯子在当代又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过原因让人哭笑不得。一些公司的老板非常“贴心”,他们给员工准备的咖啡杯,神似兕觥,杯子口还是杯子口,不过底部是尖的,员工不得不把咖啡一直拿在手里,因为没地儿放啊,想慢点儿喝还真做不到,慢悠悠的咖啡时光别想有了,老板寄希望于这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02
《鉴若长河》挑选汉至唐代的铜镜,复原古人使用铜镜的方式和环境,将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诗词、图像中的镜子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精妙的镜中世界。
在汉代铜镜的背面,不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形象,周围还篆刻有铭文:“作佳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池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保。”里面所描绘的“仙人”就是汉赋中的神仙形象。
除了充满奇异色彩的神话,汉赋中关于劳作、饮酒的内容也在汉镜中有所反映。字数不多,却生动形象,在洛阳出土的汉代铜镜上便刻有这样的铭文,“长富贵,乐毋事,日有喜,长得所喜,宜酒食。”反映的就是汉代人有酒有食物的理想生活状态。
唐朝与前代相比,是一个诗意盎然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题材,我们看唐朝铜镜的铭文与图案,也能感受到唐朝人那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图片
唐朝铜镜的背面,刻的是“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这样充满诗意的句子,精心雕刻的图案也是以饮酒、弹琴为主题的。有朋友、有音乐、有美景,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呀!唐朝人潇洒的生活,真令人羡慕。
到了宋代,手工业不断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宋镜不像唐镜,刻那么多雅致的诗,普通百姓家用的镜子,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市井气息。
宋朝铜镜上的的铭文大多像是打出的各类小广告,通过宣传,扩大铸镜作坊的知名度,好让镜子的销量更好一点。如果偶尔有几句文雅的诗出现在铜镜上,那就是当时的“一股清流”了。
时间过去了几千年,现在我们再看汉朝、唐朝和宋朝的镜子,确实能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文学形式的变化。
……
03
《显微镜下的古人生活》将古人生活置于历史的显微镜下,深入解读古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涉及人物上至帝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用一个个生活切片,构成了一幅古代生活的清明上河图。
“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这是南宋流传的一句民谣,这里的“行在”,指的是临安,也即今天的杭州。因为酒醋赚钱,临安不仅有“青楼酒旗三百家”,还有很多碗头店。这些碗头店的目标顾客,是贩夫走卒为主体的下层劳动人民。即便碗头店,利润率也有在50百分之以上的。
宋人笔记中,有经营为“逐什一之利”“逐什百之利”的记载,所以一般认为宋朝商业的平均利润率为10百分之左右。这是平均利润,不排除有碗头店那样的高利润乃至暴利存在。
东坡先生曾举荐过一个叫何去非的人。何去非的儿子何薳著有笔记集《春渚纪闻》,书中记载了靖康之变后开封府物价涨跌的情况,经常被引为史料。
《春渚纪闻》记载,宗泽在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出任东京留守时,让自己的厨师按照市面上的规格制作了一批笼饼,经过测算,得出每枚笼饼的成本为6文钱,而根据宗泽的回忆,他在36年前初到东京时,每枚笼饼就卖到了7文钱。这36年,物价涨了很多,36年前每枚笼饼的实际成本不足3文钱,笼饼的毛利率达到了60百分之。
毛利率如此,一旦经营商品适销对路,财富就滚雪球一样滚了起来。
南宋人洪迈在《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个小贩成为土豪的故事:“吴十郎者,新安人,淳熙初,避荒,挈家渡江,居于舒州宿松县,初以织草履自给,渐至卖油,才数岁,资业顿起,殆且巨万。”
一个靠织草鞋和卖油的小贩,几年时间,就家财巨万,暴富之迅速,让今人不敢相信。
如果说这个吴十郎太过陌生,他的致富经历让人将信将疑,那我们可以移目北宋超级网红武大郎身上。众所周知,大郎是沿街叫卖炊饼的摊贩,大郎的妻子是专职家庭主妇,他们住的是租来的两层小楼,平日里酒肉不愁,如果不被毒死,假以时日,他家财巨万好像也不是没有可能。
……
04
《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从名物角度对《金瓶梅》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和专门研究,援引考古发现,查考相关文献,并以图证的方式一一道来,从而使我们辨识物色,见出明代生活长卷中若干工笔绘制的细节。
《金瓶梅》三十五回里,提到了一种梳背儿,所谓梳背儿,是指宋元时期把木梳子的梳背包金或包银。古时候,人们在梳子背上,会雕刻各种花卉图案,比如桃花啦,牡丹啦,秋菊啦,梅花等等。在江苏无锡,还曾出土过一个金镶玉的木梳背,金光夺目,属于木梳里的精品。看来,古人在头上,可谓下了不少工夫。
除了网巾、梳背儿,还有一种装饰也挺漂亮,叫珠子箍儿。《金瓶梅》第七十八回,庞春梅出场时,头上戴的饰品,叫做“羊皮金沿的珠子箍儿”。这种珠子箍儿,其实也就是头箍,是当时最常见的女性头饰。
明朝时,无论是后宫佳丽,还是民间妇女,头上都戴珠子箍儿。在湖北蕲春出土的九龙咀明墓中,就有一条珠子箍,上面镶嵌着大大小小的七八花蕊,中间还嵌着浪花和鲤鱼,大有鲤鱼跳龙门的寓意,可谓独具匠心。
图片
《金瓶梅》九十五回里,李瓶儿有一个九两重的金丝狄髻,后来,她把这件首饰拿到银匠那里给融了,重新打了一件首饰。这件首饰叫分心。在明代女性佩戴的首饰中,分心属于簪环类头饰,算是很贵重的首饰,其地位呢,大概跟今天一克拉以上的钻戒差不多。
《金瓶梅》第八十二回,潘金莲去找她的情夫陈经济时,发现陈经济的袖子里,藏着一根“金头莲花簪儿”,簪子上还刻着两行淫词。于是,潘金莲顺藤摸瓜,又出了陈经济勾引妇女的罪证。
金头莲花簪儿,光听这名字,就能觉出它的富贵气息。在江苏无锡明华复诚夫妇墓出土的物件里,就有一根这样的簪子。它长13厘米,侧面六棱形,簪子头部有花瓣的造型。
古代,簪子和钗环,都是男女双方的定情之物,很多戏曲都是以“簪”和“钗”命名的,比如《碧玉簪》《荆钗记》等等。
……
05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选择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个较小片断——3~9世纪华北地区的饮食,将饮食问题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加以观察和理解,考察那个时代和区域饮食生活的基本面貌。
炒菜,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炒”这种烹调方法的妙处,是能够让食材鲜嫩爽口,具备极佳的口感,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营养成分。可是,古人钻研出炒菜,并不是冲着口感和营养去的,他们是为了解决一个关乎生存的现实问题——燃料短缺。
古时候,木材是主要的燃料,烧水做饭、生火取暖,都是消耗木材的大头。到了唐代,人口变多,燃料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了。单单一个长安城,每年就要消耗木材、木炭四十万吨。由于燃料供应紧张,朝廷专门设置一个职位,叫“木炭使”,专职处理木材炭火的问题。
除了设立专职,统治者们还开凿了人工河道,将外地的木材和木炭运送到长安城,维持燃料的供应。既然柴火这么紧缺,老百姓就开始摸索各种方法,节省木材和木炭。在做饭这件事上也不例外。因为木材贵,大家就去捡干草、牛粪,还有一些植物的壳,来作为燃料的补充。他们发现,干草一点就容易起火,并且火烧得很旺,但是,没多久就烧完了。
为了利用这个短暂的旺火,他们在做菜的时候,放弃了慢慢炖煮的方法,也不再拿大块肉烧烤。他们改进了方法,把肉和菜切成小块,放到锅里快速翻炒,这样,火烧完了,菜也就做好了。
后来,炒菜这个方法在家家户户中传开,成了烹饪的潮流。让大家惊喜的是,这个最初为了节省燃料的方法,不但效率高,还意外地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
中国人的茶,是独步世界的。不过,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是茶,成为了中国人的流行饮品呢?茶是从唐代开始风靡的,但在这之前,茶并没有什么地位。当时,长期称霸天下的,是一种叫“浆”的饮料。
浆的种类很多,制作的原料也很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浆,叫做“酢浆”。它的制作,是把米煮成汤,冷却之后进行发酵,产生乳酸菌,成品之后,就变成了带有酸味的饮料。
浆的口感是酸酸的,不但能解渴,所含有的乳酸菌还能促进消化,所以非常受大家的欢迎。《齐民要术》里记载,寒食节前后,人们都有制作浆的习俗。
还有一些浆,则比较珍贵,只有皇室贵族才可以享用。比如,“酪”。酪,其实就是奶酪。它是鲜卑族的饮品,通常用羊奶制作而成,风味独特,还富有营养。
来自北方的统治阶级,都认为酪有强壮体魄、治疗疾病的作用。西晋时期,有一位大臣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皇帝赐给他的补品,就是奶酪。
……
06
考古学家从考古现场出发,把过往的那些时代,尽可能还原到世人面前。循着一位位考古专家的足迹,我们能领略到考古学真正的风采。
1965年11月中旬,河南省上蔡县文化馆给省文化局拍去一封电报,说在县城城郊的农田里,发现了一座砖室古墓,请人前去发掘清理,领导派了作者去调查这件事情。
作者到了发现,墓顶已经塌了,里面还积了很多水。他和县文化馆的同志一起,抽干积水,仔细清理这座墓葬。这座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其中一幅壁画展现的是清洗布料的场景,一口大盆搁在架子上,右边站着一个男人,双手拿一匹帛布,正准备放进盆里。左边呢站一个妇人,头发高高盘起来,双手在盆子里忙活着,分明是在和男人一起洗布呢。
另一幅壁画尤为精妙,画的是一个女子紧紧怀抱一个孩子,孩子使劲儿往前看,对面是一个梳妆台,放着圆圆的一面铜镜。妙处在哪儿呢?这铜镜上,竟然还能看出来小孩儿的脸,也就是说,工匠把镜子里的图影,都雕出来了,非常有意思。
看了这许多东西,怎么断定这座墓葬的年代呢?单看这些壁画,它们的形制、风格,和不远处的禹县白沙宋墓比较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一座宋代墓葬。不过,这当然是粗糙的推测,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很快,重要的发现来了。工作人员出土了一方砚台,是陶制的,底部工工整整地刻有三个大字“李伴叔”。作者想起来,《文物》杂志一年前刊发过一方宋代陶砚的照片,和这个很相似,几乎可以肯定,这座墓是宋代的了。
接下来的发现印证了这个观点,墓内出土了45枚铜钱,铜钱上刻有“大观通宝”四个大字,熟知宋朝历史的人马上就能推断出,“大观”是宋徽宗的年号,墓葬里有“大观通宝”的铜钱,可不就是宋代的嘛!
事实确实如此,这座墓最后断定的年代是北宋晚期,主人名讳为李伴叔。虽然这不是什么王公贵胄的大墓,出土的文物相对有限,但不能忽略了它的考古价值。尤其是那些壁画,能让现在的人了解到,北宋晚期的人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工具。
比如小孩儿照镜子那幅壁画,梳妆台上不是有面镜子吗,人家这面镜子不是直接搁在桌子上的,下面还有十字腿作为支撑,这有什么作用呢?那就是可以调整高度,方便当时的人使用镜子。这种十字腿或者说十字架,在其他宋代墓葬里很罕见,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了。
……
07
《夜航船》是一部来自三百年前的“百科全书”,也是张岱这个文人眼中的大千世界。从天文地理、四方星象到三教九流、古往今来,或严肃,或幽默,或正经,或玩笑,无所不包,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古往今来,许多人想活成张岱,原因嘛,这个人有意思。
他喝水讲究,取水的时间地点,他挑剔的舌头竟然尝得出区别。十七岁那年夏天,他发现一口古井,水质十分出众,会稽陶溪泉、杭州虎跑泉,都胜不过它。
如此好的水,自然不能浪费,冲泡茶叶,拈入茉莉,泉水翻滚,像白兰和雪花一同飞舞,再搭配素白瓷杯。《陶庵梦忆·兰雪茶》说:“取清妃白,倾向素瓷。”
兰雪茶颇受欢迎,风雅人士纷纷取水煮茶,而张岱又有了创新。他喜欢奶酪,自己养了一头牛,专门挤奶做奶酪。
看着杯里的奈雪茶,突发奇想,奶和茶一起煮,茶清淡,奶浓郁,两相交融,美不胜收。《陶庵梦忆·乳酪》说:“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
张岱还有“三不吃”——不是时鲜不吃,不是特产不吃,不是精致烹调的不吃!写馋无数人的汪曾祺先生也佩服得紧,说“浙中清馋,无过张岱”。
图片
有一艘夜航船,载了一个读书人和一个僧人,读书人上了船就高谈阔论,仿佛天下没有他不知道的。僧人敬佩又害怕,坐在位子上不停地缩脚,缩了又缩。
忽然,僧人听到读书人说错了一个地方,开口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回答两个人。僧人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读书人答一个人。僧人笑了笑,说:“既然如此,还是让小僧伸伸脚吧。”
想必您已经听出了故事中的深意。张岱编《夜航船》,二十卷,解释了四千余事物,从天文地理到礼乐兵刑,一应俱全。他说作这本书的目的,只是不要僧人伸脚罢了!好一个幽默的张岱。
张岱有一篇《自为墓志铭》,给自己盖棺定论,“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事事不成的张岱,到底“立言”成功,三百多年后还有这么多人读他,议论他。
……
08
《皇上吃什么》从细节着手,详细讲述了清朝皇宫内的饮食制度、花样菜式、皇室食器、时节食俗,以及帝王们每个人在饮食上独特的口味和嗜好等。
1895年的一天,光绪帝起床后,要了早点,有元宵、油盐火烧、米粥,还有十个窝头,用现在的眼光看,不算奢华,但这不是正餐。上午用早膳,硬菜来了,先上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肥鸡丝炖肉;后来又上了汆丸子锅子,豆秧汆银鱼、小葱炒肉、挂炉鸭子烹肉、豆腐汤,还有一些油糕和米粥。
挺丰盛的是吧!别着急,这才吃了一半呢!光绪帝的餐桌上又上了四道大碗菜:八宝鸭子、什锦鸡丝、口蘑烂鸭子和三鲜肥鸡;四道怀碗菜:燕窝鸭条、熘鸭腰、荸荠火腿、什锦鱼翅,六道碟菜:燕窝炒鸭丝、肉片焖玉兰、肉丁果子酱、榆蘑炒鸡片、盖韭炒肉、炸八件。
挂炉鸭子和挂炉猪把这顿饭推倒高潮,此外油糕和点心少不了,最后以一碗燕窝三鲜汤结束。早膳正式告终。
很多人吃一年,也没有光绪吃这一顿丰富!到了正午,光绪皇帝用午点,可算是清淡了点儿,吃水果,竟然有二十三种水果,都能开水果店了。
下午进晚膳,基本是按照早膳的标准再来一遍,皇帝的厨子们得多忙。这天晚膳比较有特色的菜,有熘脊髓、苏造五香肉,苹果炖羊肉、海参烂鸭子,还有野意锅子,应该是炖野味的小火锅。
晚上,光绪帝也不闲着,又叫了晚点,今天的夜宵标配是烤串加啤酒,而这一天道光的晚点是:羊肉片汆冬瓜、口蘑火肉、肉片炖萝卜白菜、肉片焖云扁豆、熏肘子、香肠,还有几种粥。嗯,跟正式的两餐比起来,光绪的夜宵确实是极其朴素了,但有几个老百姓能天天吃上这样的饭呢!
一路数下来,这一天,光绪帝吃了五次,分别是早点六品,早膳四十六品,午点二十三品,晚膳四十八品,晚点十一品,一品就是一道菜,水果、粥类都算,那也有一百三十四道。
道光还是以节俭著称的皇帝,其他帝王的伙食标准,还要在这个之上。道光爱吃鸡蛋,最爱炒鸡蛋。不过在道光眼里,炒鸡蛋,炒的可能不是鸡蛋,而是白花花的银子。
据说道光皇帝和大臣潘世恩闲聊天儿,道光问说:“外面一枚鸡蛋,所值几何,卖多少钱啊?”潘世恩一听,皇帝跟我打听鸡蛋行情,什么意思?早就听说内务府油水极深,难道皇上怀疑到他们头上了?不行,我谁也得罪不起,先迂回一下再说。
于是潘世恩回答:“我平时也不买鸡蛋,具体也不了解,大概便宜的时候八九枚,贵的时候七八十枚吧。”道光大笑两声,说“朕吃一个鸡蛋,要一千二百枚呢!”这说明什么?紫禁城的腐败已经到骨子里了,道光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
……
“清”“雅”二趣。虽往往一致,其原本各有区别。大概“雅”原于儒家思想,而“清”本于道家思想。
—— 《中华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