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愫,那些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我们都应该一一传递下去,这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将传统总留心。本书单为您带来一系列与传统年俗有关的书籍,祝您过个传统年。
「醴陵市图书馆 主题书单」
01
据说,莫言为了能一天吃上三顿饺子,才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岁末年关,让我们跟着莫言去回味过年的饺子,去回味过去的年吧。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
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
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
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
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
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
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
02
过去和现在的春节,在中国人身上刻下痕迹。生活在变,习俗也在变,通晓这些变化,我们能知道,过去的我们从哪里走来,未来的我们将要去何处。新年伊始,希望大家带着祝福,经历一个精彩的春夏秋冬。
在老舍先生的记忆里,北京的春节,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的热情。
过去的北京,每逢腊八,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各种的米,各种的豆,各种的干果,熬成的。于农民来说,看到腊八粥,倒有一种骄傲。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北京的街上,腊月最先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孩子。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足足有一个月。他们早就想好了,街上一出现杂拌儿,就去买,这算是第一件和过年相关的事情。
杂拌儿是一种小吃,是用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合成的,有两种,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打个比方,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则用榛瓤儿。
苦学了一年的孩子,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比如风筝、空竹、口琴、年画儿等等。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以及给孩子赶做新鞋新衣,忙得不可开交。对,那时候小孩子的衣服,穷家的自己做,富点儿的才请得起裁缝做衣服。
……
03
用一场盛宴,回忆记忆中的年。
年夜饭大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道晚餐了——它既展示了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又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食的定义。那么,就让我们跟随着这本《舌尖上的新年》,一起走进中国人的年夜饭吧。
中国人几乎都吃过饺子——尤其是北方,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会包饺子。饺子谐音为“交子”,有新旧年在子时交接的意思,代表好运绵延。
虽然现在生活富足了,但饺子这道流传千年的美食,仍然寄托着许多北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在南方,尤其是农村,类似饺子的春节饮食符号,应该是年糕和糍粑。温州作家林斤澜曾说:“南方人定居北方几十年,连孩子也拉扯成人了,还有过年都不包饺子的,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家有一样——年夜饭头一道‘摆当中’的,必是炒年糕。”
年糕用糯米和水蒸成,可存放十天半月,吃法多样——可烤,可蒸,可煮,可炸,可炒。年糕软嫩无比,有“年年高”的美好寓意,春节时吃,非常应景。
……
莫使年俗空醉酒,堪将传统总留心。
—— 《传统节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