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承载着我们内心深处最柔情的记忆,一碗绿豆粥,一份红烧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那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呀。正是这样的一蔬一饭,让我们平凡的生活变得热气腾腾。
爱美食,懂生活的你,一定能从这份书单里,收获更多关于美食的小知识。
醴陵市图书馆|主题书单
01
让身体进入健康的良性循环,让家常便饭变得趣味盎然。
在20世纪初期,有一位地方名医,他看到好多穷人看不起病,也没钱买药,以致于小病延误成大病,于是开始潜心研究简单低廉的食疗方法,以此救人无数,被当地人称为“刘善人”。
后来,他的曾外孙女陈允斌成为了国家高级公共营养师,出版了不少健康科普著作,将家里祖传的食方分享出来,让无数普通人受益。
今天,要介绍给您的就是其中一本——《回家吃饭的智慧》,一起来看看在吃饭这件事上,蕴含着怎样的健康智慧吧。
有些人遇到头疼脑热、失眠、胃炎、牙疼、便秘、口腔溃疡等等小毛病的时候,总是不放在心上,随便吃点药或者硬扛过去就算了,最后非要发展到住院、动手术时才后悔不已。
因此,通过家常的食物来消灭疾病的萌芽,尤为重要。
比如养胃,中医提倡用喝粥的方式达到养胃的效果,陈允斌老师推荐在夏天也要注意喝粥,三伏天可以喝黄芪粥,长夏的时候可以喝荷叶粥。
……
02
不论时代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么大的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前几天看了部话剧,其中有个细节:一个人说西班牙人吃牛很残忍,另一个说这方面中国人更胜一筹,除了天上飞的塑料袋、地上长腿的桌子不吃,中国人什么都吃。
所以,外国人管中国叫china,有人调侃说也能叫“吃哪”,不仅谐音,而且形象。确实,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真是独步世界的。
当孔夫子已经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欧洲人基本还在茹毛饮血。西餐发展到今天,还在问你牛排要几成熟,配菜几乎还是老三篇——土豆、洋葱、西红柿。而我们的菜谱则早已汗牛充栋,食材更是上天入海,穷尽一切了。
今天说的这本书《民国吃家》,作者二毛,担任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
民国建立,告别了清代的专制和禁锢,宫廷菜的独特性、禁忌性和至高无上性,逐渐暗淡下来。宫廷厨师、官宦家厨流落民间,或自己开饭馆,或到新的富户和权贵家中做厨师。
宫廷菜、贵族菜大众化的过程,推动了美食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也许可以从那些已经远去的歌筵灯影中,窥见民国男女的吃相,以及那些杯盏之外的历史遗踪。
……
03
人生大半的乐趣,其实都隐藏在一个“馋”字背后。
饕餮原本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凶兽,大头大嘴大肚子,眼睛长在咯吱窝底下,丑兮兮的,还一点儿不讲究,什么都吃,总也吃不饱。
所以,人们常常把贪得无厌的人称作“老饕”。没人说得清,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老饕”这词儿,慢慢没了骂人的味儿,反倒成了一种对食客特别会吃的褒奖。
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老先生,就自称为“老饕”,把自己走南闯北许多年的吃饭经验诉诸笔下,写成了这本《老饕漫笔》。
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都有哪些好吃的。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讲究,由来已久,同样的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人手里,会转变成各式各样的造型和滋味。
因此,一旦到了陌生的地方,面对陌生的食物,总有人不太容易接受。比如鸭肫,北方人爱吃卤的或者酱的,到了上海,见到又咸又硬的咸水鸭肫就感觉奇怪。
赵珩觉得,这是因为北方人的味觉和性子一样直接,食物从入口到下咽,一直就是一个味儿,甜的就是甜的,咸的就是咸的。
北方人也不像南方人那样爱吃零食,但在南方,有些食物做出来,就只是吃着玩的,既当不了饭,也不是点心。这些食物需要就着茶,在嘴里慢慢咀嚼,品尝它们特别的滋味儿。
……
04
解构中国人的酸食DNA。
在中国,酸食普及程度仅次于贵州的,大约应该是广西。但是广西之酸的表现形式却与贵州大不同。贵州是酸汤当头,煮食为先,广西吃酸的方式却丰富多彩。
类似贵州的酸汤在广西也很流行,河池、百色的酸汤锅,与黔南的酸汤锅并无二样,广西还有以酸大头菜、酸芥菜、红糟酸、糟辣酸为底料做火锅的。
但广西酸的表现方式,更多出现在街头的酸摊,出现在农家饭桌上, 酸鱼、酸肉、酸泥鳅,以及饭店里的酸辣米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醋酸在广西是大行其道的。
在广西柳州的市场上,二十多个酸坛两列排开,琳琅满目,五色斑斓,让我见识了柳州人吃酸的气势。柳州有一句民谚: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卖酸摊。说的是柳州人对酸的热爱,具体说来,是对“柳州酸”的热爱。
何为柳州酸?就是用酸坛子泡出来的各色酸味果菜,如果罗列起来,一张纸怕都写不下。比如菜,萝卜、胡萝卜、藠头、莴笋、包菜、空心菜梗、姜芽、苦瓜、黄瓜、豆角、芹菜杆、莲藕,只要是菜,都能泡酸。比如果,山楂、桃子、苹果、梨、佛手瓜、木瓜、荸荠、凉薯,一律可酸。甚至连鸡爪子也可进入酸坛系列。
……
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卖酸摊。
——《酸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