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有声 让阅读有声音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 孙中山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古代兵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精博深邃,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被后人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直到今天,《孙子兵法》中的许多合理内核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百世兵家之师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生于军事世家,以“兵法之道”为立身之本。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柏举之战”以少胜多堪称经典,“兵学圣典”《孙子兵法》万世流芳。
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天下虽安,忘战必危。”2500多年前,孙武便在《孙子兵法》中表达“重战”“慎战”“安国全军”思想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消弭战争、珍爱和平”的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影响力堪称深远。除中国外,几乎整个东亚都在流传。到了十八世纪,《孙子兵法》还被翻译成法文、俄文、英文,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许多军事院校都在学习它。
高山流水情意长
春秋时期,诸侯征伐不断,黎民涂炭。孙武青年时曾隐居吴国山林,救助了受伤的伍子胥,二人结下刎颈之交,相约“立不世之功勋”,携手助吴伐楚。吴国攻破楚国之际,伍子胥借势掘楚王之墓,报父兄之仇!孙武怒斥此举“倒行逆施”,毁一世英明。伍子胥悲伤言道:“我以为,即使天下人人都厌弃我,唯有你不会!”最终二人决裂。他们曾分道扬镳,也曾为对方以命相搏,最终阴阳相隔。
回顾历史,《孙子兵法》得以横空出世,是孙子对当时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他立足现实,回溯以往,瞻望未来,源于战争,高于战争,终于向历史递交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孙子兵法》是早已融入日常的“哲学宝典”,其朴素而深刻的辩证思维,从军事领域延伸到了外交、经济、生活的各种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