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在《百家姓》排第177位,中国大陆第48大姓(2007年统计数据)。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姓氏源流

源出一

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姬发开始讨伐殷纣之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武王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源出三

源于子姓,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在宋丁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四

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出自于氏所改。据明朝海盐姚士粦所序《枫窗小牍》中的记载,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后果然如意,飞黄腾达,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源出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初期,蒙古族黄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源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源出六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源出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 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源出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十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  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  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  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棺尾写,幕外碑铭邹氏。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源出十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

  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


  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

  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棺尾写,幕外碑铭邹氏。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得姓始祖

丁公伋(姜伋)、宋丁公(微子启)、丁匡(孙匡)、丹珠尔、札刺儿丁、赛典赤·赡思丁、丁鹤年。


丁姓一源流始祖"齐丁公"丁公伋世系考

丁公伋世系考  

丁氏宗乘

1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1991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5210年诞辰。  2世帝临  3世帝魁  4世帝承  5世帝明  6世帝直  7世帝厘  8世帝哀  9世帝克  10世帝器  11世祝融  12世术器  13世勾龙  14世垂  15世尧  16世共弓  17世伯夷  18世若木  19世费昌  20世房  21世仁  22世天英  23世珖  24世敏  25世豹  26世谦  27世澄  28世晔  29世宇  30世清  31世宝  32世宽  33世兴  34世明  35世车  36世能  37世宏  38世瑞  39世倚  40世拜  41世世长  42世恭  43世祥若  44世范  45世萚  46世安世  47世忠贞  48世绍良  49世庵  50世卿  51世樛  52世彦  53世筠生  54世齐太公姜尚  55世齐丁公(丁公伋)


各支始祖

丁杲:明初兵乱由山东济阳郡南迁至江苏睢宁,有四子,一脉相承,繁衍至今,族众数万,遍及苏皖北部。杲祖以上世次末考,明永乐时有岁贡生名孚者,想亦此支丁氏先人。


丁 谊: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迁居上虞南乡夏湖溪孝敬里。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 顺: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徒日照城南刘家寨,后以军籍隶青州卫,所居遂名曰丁家庄。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迁云阳包港。为云阳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乌程裘庄迁居武进后圻。为武进丁氏始祖。


丁国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迁上湘,卜居横洲涧。为横洲涧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丰城县沙湖迁至湘潭六十四区,子孙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为湘潭丁氏始祖。


丁 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迁居鄞南孔浦港。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时自山阴迁至新昌县彩烟。为彩烟丁氏始祖。


丁 奂:宋元丰间自江右迁义乌盘石。为义乌丁氏始祖。


丁 孝:宋元间自兰溪迁至龙丘业桂坊,定居于龙丘高塘。为龙邑高塘丁氏


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乱,偕子自金华迁来缙云。为缙云丁氏始祖。


丁 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为济阳郡丁氏始祖。


丁志高,本江右南昌府南昌县东门外三十里丁坊村(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人氏,明初迁至河南,寄居固陵之南乡裂石店(今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董山),相沿至今。


丁满一公,本宋度宗咸淳年间苏州总辖。后元军南侵,后退守老家铜陵丁家洲,于丁家洲挥义师抗元,后兵败避隐无为县双桥,见此地山水秀丽,遂以此为家。为安徽苏塘丁氏始祖。


迁徙分布

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6%左右。


丁氏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氏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氏一族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


秦、汉时期,丁氏族人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氏族人落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氏族人频繁的迁徙,可谓丁氏族人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氏族人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氏族人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氏族人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氏族人迁入者。


唐朝时期,济阳丁氏族人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氏族人在唐朝末期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


清朝时期,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氏族人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朝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氏族人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氏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约占全国丁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

丁恭

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原

(?-189年),字建阳,东汉末年人物,官拜执金吾,领并州刺史,汉灵帝驾崩后,受何进之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未至,何进已被宦官所杀。之后,丁原与董卓发生冲突,董卓得知丁原手下大将吕布唯利是图并未得重用。便遣李肃挑拨诱使吕布将其杀害。


丁谓

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士美

字邦彦, 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状元。丁士美(15211577),万历初,任吏部左侍郎。为官清廉,绝馈遗。与人处退然若无能,意所不可,辄怫然见辞色。遭父丧,以毁卒,谥文恪。


丁度

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

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

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

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

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

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

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

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

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

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


丁魁楚

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封平粤伯。


丁耀亢

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

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

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

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

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

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

(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丁德兴

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军,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军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1361)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军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丁兰

东汉人,丁兰刻木事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郡望堂号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热河上营:即今河北省承德市,蒙语称布尔噶苏台,即著名的木兰围场、热河上营,史称紫塞明珠。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l0)设热河都统署。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以后,热河文武官员均属都统署管辖,官职与朝廷派出的总督、巡抚同。辛亥革命后,废除府建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9)改建热河省,承德为热河省省会。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3月,承德沦陷,为日寇占领区。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814日寇投降,承德成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后改为热西办事处、热西工委。9月筹建承德市人民政府,11月正式成立。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8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承德。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承德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于当年成立承德市政府,隶属于热河省。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承德市划归河北省,为省辖市。1958年承德改由承德专署领导。1960年承德专员公署撤销,恢复为省辖市。1961年承德专署复设,承德市再改为地辖市。1982年地、市分署办公,承德再次改为省辖市。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为一,为地级市,下辖三区八县,即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县、滦平县、隆化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堂号

五果堂:元一代,满一公有一子荣一公,荣一公生五子:华一,华二,华四,华五,华六,五人兄弟友爱,不忍分析,有一梅五果之异,时人号称五果丁氏,无为丁氏后人因名五果堂丁氏。元末历经战乱兵燹,五果兄弟后人分徙各地,华一公一支仍居祖籍,主要分布无为县西乡一带;华二公一支迁往南苏寺旁(今无为苏塘),号南苏五果堂;华四公一支则迁至古巢界河(今庐江县盛桥镇),号无巢五果堂;华五公一支主要播迁至合肥永乐港口(现肥西县刘河乡),号淝南五果堂;华六公一支,各支老谱皆载所迁无考,惟见《考涧丁氏宗谱》中第十八卷为华六公支下部分后裔参修。


易东堂:江苏睢宁丁氏郡望堂号,易:变迁,东:山东。源于此支丁氏自山东南迁至江苏睢宁。


济阳堂:以望立堂。

承德堂:以望立堂,亦称热河堂。


驯鹿堂:源出东汉的时候,丁茂从小家里很穷,饿死了父亲。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栽了松柏。白鹿从山上到墓旁帮他守护坟墓。太守举他为孝廉,他为了守孝,拒绝不受。丁氏以驯鹿为堂号。


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麟分帝里;

凫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司马丁复,以越将从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汉。定三秦,破龙且于彭城,为大司马,讨项籍,封阳都侯。下联典指东汉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发之馈,不受于人。遭父母丧,并庐墓三年,有双凫游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传她曾在瑞州崇玄观炼丹,后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称仙女塔。下联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间官少卿,因忠谏贬为潮州太守,在那里兴学筑桥。百姓怀念他,祀于名宦祠。


梦松应兆;

刻木事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吴人丁固,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官尚书的时候,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字可拆为十八公,十八年后我要做到吗?后来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少年丧母,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邻居张叔,酒醉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怒而打张叔,因此被捕,辞别木像时,木像为之落泪。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济阳世德;

虎观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姓宗祠济阳堂堂联。


麟分帝里;

凫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人丁复,在薛地随刘邦举兵,后协助刘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败项羽大将龙且,官至大司马,封阳都侯。,即指麒麟,比喻杰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以孝闻名。父母亡故,他在坟边筑屋守孝三年,相传有双凫(野鸭)飞临屋帝水池,见人而驯服。人们以为是他的孝行所感应。


飞凫驯伏;

化鹤归来。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丁密父母丧,守庐墓三年,双凫游于庐旁小池,见人驯伏,人以为孝心所致。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后化鹤而归。


刻木世泽;

生松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五言通用联

木刻乡贤第;

谈经学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人丁兰事典。下联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


凫游家池水;

化鹤归辽乡。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丁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联典指汉辽东人丁令威事典。


藏书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晚清藏书家丁丙,字松生,号松存,浙江钱塘人。喜藏书,沿用其祖八千卷楼为藏书室名。文渊阁《四库全书》散失后,他多方收集和钞补。下联典指宋代名人丁隽,醴陵人。习春秋,时称丁三传。兄弟十七人,义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无闲言,大中祥符中,诏旌其门曰义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丁玲联。


圣哲承休运;

伊夔列上台。

——·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仙芝《越裳贡白雉》诗句联。


六试七联捷;

四闱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回族丁氏宗祠联。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数万人之多,晋江市陈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胡子便是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着闻名天下的大胡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传统的汉族祠堂别无大样。若非有人指点,很难从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细看,这些寻常的花纹其实都是阿拉伯文字,那么泉州的回族人为何也造宗祠,又将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为了改善后代的生存空间,在继续伊斯兰传统礼拜仪式的同时,开始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并争取科举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间,丁氏并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这里,可以说是宗祠和清真寺并肩耸立,儒家与伊斯兰文明互相交融。明清两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诗人和艺术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编著《演炮说》,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他们自小就生活在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里。


七言通用联

同飞翰范时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诗句联。


豪游畅比王乔鹤;

良晤欣同范蠡舟。

——·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年)撰书联。丁敬,字敬身,号钝丁,别号龙泓山人,浙江钱塘人。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别具面目,形成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亲绵世泽;

梦松应兆振家声。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梦松应兆;刻木事亲》联之联释。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学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长骁勇,黑丁戏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东缗人。习公羊严氏春秋。学义精明。建武初,为谏议大夫博士。下联典指明朝指挥使丁德兴,定远人。伟其壮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


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

绩崇名宦,千秋禋祀荐仙田。

——·黄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潮州市磷溪镇仙田乡丁宦大宗祠联。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这副石刻对联。


汉时将,宋时主,飞珠定四海;

活为臣,死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三国吴大将丁公(奉)祠联。祠在湖北嘉鱼陆溪口。丁奉,字承渊,安丰人。以骁勇闻,累立战功。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官至右大司马。


济阳继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谈经留训古,传家诗礼绍趋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新生巷48号丁氏祖厝联。


千岁鹤归来,觉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发育,薰天伟绩荫无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丹阳县司徒镇余巷丁氏宗祠联。


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宁县丁家祠堂联。


字辈排行

全国丁氏通用字辈: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江苏睢宁丁氏字辈:元龄锡善,盛德义方,永昭克正,续继尔长(元字辈是第十世)


江苏南通丁氏字辈:承怀允其启长源盛久远昌忠正邦佐广济仁义良大泽成先志光明国庆延恭宽唯自守敏惠继能连(承字为12世,以前没有字辈)


安徽苏塘丁氏字辈:十三世起字辈为时士国良大,维前启世人,家学传有道,承先自克昌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江西无巢丁氏字辈:应朝时光国宏儒克守长云仍祖以绍宗同世必倡善乃传家法贤良启后方诚思颛书业永庆兆安邦


江西吉安丁氏字辈:世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锺毓永秀万代兴昌


江西修水丁氏字辈:“...学其师有德 来彦永加祥...”


江西赣州丁氏字辈:兆尹必豋科,才华光上国,明德广恩波,振吉长方远


湖北随州丁氏字辈:记德永昌,新发其祥,忠正权家,世代荣房,志存广大,声名远扬,克少先业,士品贤良,天开文运,治国安帮


湖北孝感丁氏字辈:纯笃传家文章华国远绍先基克承祖德本之百世长守其业子孙万代咸秉惟则


湖北京山丁氏字辈:士思正大人怀纯良心存光明志秉忠方宏文启瑞学道安邦作述孔继荣华其章钟毓永秀万代兴昌


湖北麻阳丁氏字辈:上朝启首世志造本有盛宏宗兴久时永代大国昌


湖南常德丁氏字辈:景易元自永、智善俊秀贤、文武安邦国、荣华富贵传、敦崇良昌盛、佳尚德士联、宗祖大佑启、世代庆长延


四川渠县丁氏字辈:云良正世朝宗三维致启文洪映国安隆荣华永庆梦林柏松明显照耀学士齐丰克绍元吉福星于逢


四川盘石丁氏字辈:谦豫鼎丰渐晋


四川丁氏一支字辈:朝大年正发嘉佐万代兴福禄永长佑荣华得康宁


河南鹿邑丁氏字辈:启立大源玉宗同无有金肇德必显祖富贵来鸿宾常思先君志恒存忠义心嘉铭兴训典方继圣贤勋克远本昭泽诗书传祥坤礼乐承瑞学安宁焕世文


云南富源丁氏字辈:此世兆龙大有明德学修廷宪伍英文哲体仁嘉瑞继承先泽繁昌庆远拯起祥科


福建三明丁氏字辈:国安光绍明文常


山东临清丁氏字辈;显孝万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