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 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 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 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历史发展
起源始祖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 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 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 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中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
明 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明朝以后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 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中国形成了 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 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 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郡望堂号
渤海郡、 渔阳郡、 广陵郡、 河南郡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 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宗祠对联
四言通用联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 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 高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 长武城,治军有名。 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 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 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 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 高欢,字 贺六浑,先后 参加 破六韩拔陵、杜洛周、 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 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 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 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 高骈,高崇文的孙子。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 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 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 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 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 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五言通用联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 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 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 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 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 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 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明 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 赵鹤清撰云南省 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
七言通用联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 高适(702-765),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 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 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 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 道光进士。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 高仑,字剑父,开创“ 岭南画派”。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 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清 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 韦之,号见园, 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 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清 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字辈排序
江西宜春高氏字辈:“员学远仕伯若文斗亮应”
贵州松桃高氏字辈:“祖宗志亮明方秀”
山东淄博高氏字辈:“思本持家在惟书可继长广培祥云树保毓锡同光(二十世起)
山东梁山高氏字辈:“景手(清)成(思)启文昌茂”。
山东山亭高氏字辈:“学玉其长洪(振)广锡贵安邦”。
山东五莲高氏字辈:“维兴曰华……”
山东胶州高氏字辈:“蔚业徽方振奕祀绪愈兴承启(其)昌继世兹乃雍(永)照穆(谟)”。
山东高密高氏字辈:“德贤安乐吉和顺福瑞祥”。
山东明水高氏字辈:“斗广向(春)玉(福)振(洪)延(全)尉佩兆邵”。
山东章丘高氏字辈:“佩兆广印玉”。
安徽贵池高氏字辈:“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安徽肥东高氏字辈:“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
安徽和县高氏字辈:“正大绍宗德宽和启运昌”。
安徽阜阳高氏字辈:“西其广玉传新学友承继忠义怀良信同力保国志”
安徽淮北高氏字辈:“宏福正祥……”
安徽萧县高氏字辈:“尚贤宜永立忠孝信义长”
安徽桐城高氏字辈:“洪祥柏孝忠”。
辽宁抚宁高氏字辈:“志守维国崇”。
辽宁喀左高氏字辈:“瑞昌振龙……”
辽宁鞍山高氏字辈:“世德起昌彦 文华志齐贤 贞良开隆业 仁义绍宗传”。
辽宁高氏一支字辈:“庭永升常万殿志崇云翰明德承继远宗树权嘉样”。
湖北枣阳高氏字辈:“子遵文德详宗孔道正大光明万世皑昭”。
湖北钟祥高氏字辈:“世代宗支宇家学永绍光安仁复尚德心纯自善良端本承先泽继传庆克昌文明恒进化保远定祖拜”。
湖北竹山高氏字辈:“天起文光武昌兴胜玉运兰方家传厚道过楚连长”。
湖北鄂州高氏一支字辈:“友法作□建”。
湖北鄂州高氏一支字辈:“开承有法作述自光祖德宏启家传晋昌志期中正书庆安康克定于一国朝用章”。
高氏一支字辈:“凤记述为存善”。
高氏一支字辈:“延世德希振”。
高氏一支字辈:“燕喜延嘉庆”。
高氏一支字辈:“震有广云灿国”。
高氏一支字辈:“为念立品成祥”。
重庆奉节巫山、湖北利川高氏字辈:“国世应祖启发人文道德天长登明见大祥瑞隆光书济永绍”。
湖北公安,江西吉水高氏一支字辈:“世傅忠厚,家遵孝友,辉贤崇德业,华国著鸿章......”。
高氏一支字辈:东景才升守、文林乘疏广、远丕起家声、世泽存忠厚、昭明树永成
山东东平高氏字辈:“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辽宁高氏一支字辈:恒庆荣春瑞、弘兴国殿清、云天连绍福、学士泰芳名、培振延年纪、凤莱建业长、锡恩秉守宪、树德永生祥
姓氏名望
先秦
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弥。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渐离,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 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 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东汉
高赐,汉司隶校尉
高躬,汉蜀郡太守
三国
高顺,吕布帐下 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 陷阵营”。
高览,河北四庭柱之一,偏将军 东莱侯
高干,东汉并州牧,袁绍外甥。
高沛,刘璋麾下名将
高翔,蜀汉将领 曾随 刘备攻打汉中,后又随蜀汉丞相 诸葛亮参加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 司马懿。官至杂号大将军,封玄乡侯。
高柔,曹魏大臣,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据曹爽大营,以假节行大将军事。数年后荣升太尉,进爵安国侯。
高堂隆,曹魏光禄勋 侍中 太史令 关内侯
西晋
高光 西晋幽州刺史 黄沙御史 廷尉 延陵县公
北魏
高欢 北魏大丞相 渤海王 北齐神武帝
高澄 高欢长子,继高欢掌魏朝政。改革官员选举制度,整顿吏治。平侯景叛乱,吞并两淮,收复颍川
高敖曹 高欢麾下勇将 官至司徒 骠骑大将军 进爵武城县侯。
北齐
高洋执掌 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长恭,北齐大将,北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 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中国古代四大俊男之一。
隋朝
高颎,隋宰相,齐国公尚书左仆射,开隋九老大元帅
高孝基,隋吏部侍郎
高开道,隋末义军领袖。公元618年,攻克北平,攻取渔阳,自称燕王,年号 始兴(一作天成),建都渔阳(今天津蓟县)。
高昙晟,隋末起义军领袖。他本是怀戎县的僧人,趁着隋末天下大乱之际,在河北涿鹿等地广招羽翼,聚众数千人起义。高昙晟自称大乘皇帝,国号“佛”,建元法轮,立尼姑静宣为皇后。
高智慧,越州(治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隋开皇十年(590)起兵自立称帝,第二年被 杨素、来护儿镇压,斩首于泉州。
唐朝
高士廉,唐宰相,申国公,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六,北齐皇室,北齐清河王 高岳之孙,唐太宗长孙皇后长孙无忌舅舅
高季辅,唐宰相,蓚县公
高智周,唐宰相,御史大夫,右散骑常侍
高适,唐淮南节度使,渤海县侯,唐朝著名诗人
高崇文,唐宁庆节度使,南平郡王,削平西川刘辟叛乱。
高骈,唐末名将, 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唐淮南节度使、渤海郡王,诸道行营兵马都统,拥兵十多万,曾大破南诏番兵。数败黄巢军。
高侃,唐朝名将,高适的祖父,唐左监门卫大将军,安东都护(总管辽东、高句丽故地)擒突厥车鼻可汗,灭高句丽。高侃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礼、高崇文,
高固,唐检校礼部尚书,其高祖父是高侃,检校左仆射,右羽林统军,渤海郡王。
高郢,唐宰相,兵部尚书
高承简,唐右金吾卫大将军,检校尚书右仆射,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
高霞寓,唐朝名将,唐右金吾卫大将军 检校司徒,邠宁军节度使,削平西川刘辟叛乱。
高瑀,唐刑部尚书,检校右仆射,陈许蔡节度使
高釴,唐吏部侍郎,同州刺史,御史中丞
高铢,唐吏部侍郎,河南尹,越州刺史,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
高锴,唐吏部侍郎,鄂州刺史,御史大夫,鄂岳观察使
高元裕,唐吏部尚书 河南尹 襄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渤海郡公,山南东道节度使
高少逸,唐工部尚书 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左散骑常侍
高睿,唐赵州刺史,银青光禄大夫,平昌县子
高仁厚,唐末名将,唐剑南东川节度使,曾数败黄巢军,讨平西川叛乱。
高璩,唐宰相,东川节度使,兵部侍郎,谏议大夫
五代十国
高季兴,五代十国南平开国君主
高思继,后唐中军都指挥使 五代十国第一名枪
高行周,后周天雄军节度使,齐王。五代名将白马银枪 高思继之子,北宋开国名将 高怀德的父亲
北宋
高怀德,宋武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渤海郡王,宋太祖结拜兄弟,平定李筠、李重进之乱
高琼,宋武烈王,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高若讷,宋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枢密使
高化,宋武安军节度使,右屯卫上将军
高文虎,宋兵部侍郎 中书舍人,祭酒
高继勋,宋建雄军节度使 滑州知州,康王
高遵甫,宋北作坊副使,楚王
高士林,宋普安郡王
高公纪,宋永州防御使 集庆留后,枢密副使,新兴郡王
南宋
高世则,宋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
元朝
高宣,辽阳人,元朝营国公。
高智耀(约1206~约1271),字显达,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人。高家世代在西夏做官。高智耀的曾祖父高逸,担任过西夏大都督府尹,人称“高令公”。应天四年(1209年),在抵抗蒙古军队入侵的战斗中任副元帅,最后战败被俘,不屈而死。他的祖父高良惠,官至右丞相。高智耀本人曾担任过判官,在夏国被蒙古军灭亡前一年高中进士。忽必烈追封其宁国公,
高则诚,元福建行省都事,琵琶记作者。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曾祖是营国公高宣。
明朝
高启,明户部右侍郎,明初诗文三大家, 北郭十友
高拱,明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富国强兵,振兴朝政。息明塞五十年之烽燧
高攀龙,明刑部侍郎,东林党领袖
高谷,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
高仪,明礼部尚书,顾命大臣
高斗枢,明陕西巡抚,湖广巡抚,太仆少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高铎,明刑部侍郎
高翀,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贵州巡抚,资善大夫
高举,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提督军务
高明,明南京右佥都御史,河南巡抚,福建巡抚,大理寺丞
高铨,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
高胤先,明监察御史,巡按浙江
高友玑,明光禄寺卿,南京刑部尚书,右都御史,漕运总督,凤阳巡抚
高公韶,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户部右侍郎
高叔嗣,明山西左参政,湖广按察使
高第,明末兵部尚书,蓟辽经略
高出,明山西按察使,辽东监军道高名衡,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国。
高名衡,明河南巡抚,兵部左侍郎,明亡后殉国。
高邦佐,明末辽东参政,广宁失守后自尽殉国。
高杰,明末总兵官,太子少傅,世袭锦衣佥事,兴平伯, 江北四镇之一。
高弘图,明内阁首辅,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加太傅,四世封诰
高拱极,明末举人,甲申国难殉国
高迎祥,明末农民军领袖 闯王
高一功,大顺左威武将军,李自成妻弟,明御营前部右军,龙虎将军,联明抗清。
清朝
高士奇,清礼部侍郎,康熙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