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封地命名。春秋时期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一说是河北省清丰县北)。为齐国的附庸,成为聂国。他的后代以原封地“聂”作为姓氏。
2、据《元和姓纂》记载:聂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的卫大夫采食于聂,因而有了这个姓氏。据考证,古代的卫国在今天的河南省濮阳,没有聂城,只有乜城。《元和姓纂》的聂城应为乜城之误。
3、古代的时候有地名聂北,春秋的时候属于邢国(今天的山东省境内),邢国灭亡后,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聂氏。
迁徙分布
关于聂姓之确切发源地,由于众说纷纭,今无从考证,但聂姓发祥于今豫鲁一带应无疑义。见诸史册的第一位聂姓人是战国时的聂政,为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其后西汉有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聂壹(一作聂翁壹),东汉有颍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聂季宝,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为廷尉的聂尚。表明在东汉之前,聂姓基本以北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聂姓在今山西的夏县一带发展迅速,并呈现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于是产生了聂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东郡。另外,由于此际社会动荡,聂姓已有播迁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聂姓,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聂姓新安郡望。此际见诸史册之人物有三国吴人聂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聂松,可见此际聂姓已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一带。隋唐之际,聂姓在上述两大郡望依旧繁衍兴盛,并以两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聂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统治多年,相对南方较为稳定,聂姓繁衍出现新特点,即北方发展平稳,南方避乱播迁。元末,由于军阀纷争,瘟疫流行,使中原、华东、中南各地饿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统天下后,为恢复当地经济,强行从战火波及不到的山西进行移民。于是,山西聂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中叶以后,沿海之聂姓有迁台者。明末满清屠川(是因为四川是抵抗时间最久的,长达二十几年,后满清嫁祸于张献忠)造成今四川、重庆人口锐减,后湖广填四川时,有两湖之聂姓入川。清代以后,聂姓分布更广。如今,聂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聂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聂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郡望堂号
悯农堂:唐代进士聂夷中,很同情农民,写有《悯农诗》(二月卖新丝,五月舂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脍炙人口。
垂裕堂:湖南衡阳县金兰镇双厚聂族的堂号,人口5万。
光裕堂:江西丰城、湖南衡山后山、常宁松柏答家洞等聂族堂号。
崇德堂:江西樟树、湖南衡山前山的荆林聂族堂号。
三礼堂:湖北监利聂族的堂号,人口7万。
崇本堂:江西泰和县塘州镇桃源聂族堂号。
宗族特征
1、聂姓家族优异无比,人才济济。不但节义之士满载于他们的家谱之中,而且出了不少的名臣良吏和饱学之士,留给千秋万世的子孙以无尽的光辉。
2、现今当代聂姓多将领。除音乐家聂耳外,共和国共有四位聂姓将帅。大名鼎鼎的聂荣臻元帅,还有中将两位,他们是湖北省礼山人聂凤智,安徽省阜南人聂鹤亭,巧合的是,此三人均卒于1992年。另有少将聂济峰,河北省晋州人。
历史名人
聂士成: 字功亭。安徽合肥人。武童出身。初从袁甲三镇压捻军。清同治元年改为隶淮军,跟从刘铭传在江浙、闽、皖一带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同治七年被提升为提都。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率领将士渡海守卫台湾基隆,屡挫法军。光绪十七年调统鲈台的淮、练诸军,曾派兵镇压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第二年被授为太原镇总兵。光绪二十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随叶志超赴朝鲜。七月,日军挑起战火后,与日军激战,后来退居平壤。十月奉命扼守辽东大高岭,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被提升为直隶提都。甲午战争后回国。光绪二十六年在直隶镇压义和团。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率军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7月9日在八里台战斗中牺牲。著有《东征日记》等。
聂政: 战国时期韩国人。因为避免仇家的杀害,与母亲和姐姐一起逃奔到齐国,隐居在屠夫的行业中。那个时候朝廷中的权贵争斗得很厉害,严遂和侠累就是因为争夺权势结成仇家。严遂的儿子于是就到齐国去求聂政替他报家仇,杀侠累。聂政不同意。过了很久,他的母亲死后,他才行侠丈义,杀了侠累,然后自杀身亡。聂政的姐姐为了给他兄弟扬名,就哭其尸体于韩市,死于尸体旁边。当时这个悲壮的事情,震惊了韩、晋、楚、赵诸国。